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政治風暴下的教會合一
+ 關注
2019-09-24 - 289觀看次數
回應

八二三基督徒集會(Sun Yeung攝)

引言 

當前教會面對政治風暴,同一事件,眾說紛紜,乃是正常之事。教會領袖及信徒討論「反修例運動」引發的不同事件,教牧同工之間、教牧與長執之間、信徒之間存有相反立場與相異觀點是正常的,是容許的,畢竟「教會成教會」不是因著政治立場,乃是三一神的創造與救贖所形塑的群體。教會圈子對「合一」有不少迷思,有些以為堂會統一意見與立場就是合一,更多認為不要討論,否則就會破壞合一,甚至認為任何指正錯謬,也會帶來不合一。 

不同意見非破壞合一 

地方堂會是「小社會」,其成員聚集一起,非因政治主張與訴求,乃是認信與跟隨耶穌為主及救主。教牧或教會領袖不存在擁有「超然」身份,不可視其言行為絕對與超然,得承認與接納個體的局限性與被罪性。即或同一堂會內,牧養成年會眾的教牧與牧養大專信徒的教牧,自然會對同一場景,有相同也有相異的判斷。 

一場社會運動裡,教牧與信徒各有其定位是正常的。有些選擇走在前線,作和平之子;有些走在後面,作心靈關懷與支援。教牧與信徒選取其定位,心存謙卑開放,尊重不同人等有不同立場與判斷,一同在參與中成長。教牧與信徒因其個人成長與家庭背景、個人性格與價值、友好與所屬群體對社會課題的觀點、職位涉及利害關係等,這些不同因素,構成了個人對社會課題的視野與識見。 

因此,任何宗派或堂會明白及體諒教牧與信徒是有不同立場乃極正常之事,倘若全部是同一立場,反是不正常。宗派或堂會領袖於政治事件的表態,只能代表個人,根本不能代表整個宗派或堂會。會眾對堂會或宗派的服從,只在於教義與教制,其他事宜教牧與信徒享有個人自由;這是筆者一向的立論,否則只會造成不必要的「教權」過大,損害了教會的合一。 

有些人士聲稱,教會領袖對當前課題要閉口不談,才能保持合一,其實是不負責任的逃避。倘若教會宣稱是追求真理與實踐愛心的信仰群體,在假消息、假新聞不斷充斥的場景,基督徒不能也不敢面對事件,了解真相,找出真理,我們怎能向世人宣講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八32)?倘若信徒的相愛關係會因著政見不同、立場不同而割蓆,我們得反省原有關係是否膚淺或虛假,根本不能承載異見與衝突?

指正錯謬非否定合一 

另一常見的教會迷思,是為了顧全大局,重要是「和平」、「相愛」、「合一」、「祈禱」,卻不提真理,或指摘大是大非的惡。 

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以約翰福音十七章耶穌的禱告,說明教會要實踐真理、聖潔、合一與使命。這四個信仰價值,缺一不可(參The Contemporary Christian,257-269頁)。當教牧與信徒選取其一,如只重合一,排斥或否定其他價值,並非聖經的整全教導。 

聖經也教導領袖之間,一方有錯謬時,另一方作出指正,並非否定教會合一。「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裡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但我一看見他們行的不正,與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眾人面前對磯法說:『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呢?』」(加二11-14)

保羅「用愛心說誠實話」(弗四15),指正地位與輩份較他高的彼得,勸他不要「裝假」,不要一時一個樣,要有前後一致的立場。面對警方與示威者的暴力行為,教牧與信徒有不同的道德判斷,筆者可以理解。然而,對七二一元朗黑夜與八三一太子警方濫暴,這些事實呈現的暴行,基督徒對惡人行為予以譴責,乃是本於真理與良知。同樣,當示威者不當地阻礙預備乘機之旅客,某些過激行動,帶來反感與批評。 

教牧與信徒並非自誇是「真理」代理人,對各方暴力通通譴責,自命清高。我們多是「和理非非」,需要承認真理是立體而非平面。信仰不是金句,聖經經文本身呈現多元合一的張力,神對我們各人的要求與期望也不一。 

信仰群體學習本於真理的理性對話與交流是合宜的,倘若堂會一向是「一言堂」,領袖定性了立論就不容否定,堂會言論空間是壓縮的,堂會文化推崇是「誰大誰惡誰正確」,自然這個群體對真理的學習,只有既定的語言與口徑。 

任何教牧與信徒採取「立場先於真相」或「判斷先於理解」,不能容許個人見解可以被修改,一就是自大,一就是自卑。沒有一個人可以了解全部真相,歷史有不少疑團也不曾解開,我們只能真誠地就已的知真相作判斷,當有更多的真相披露時,我們願意修正看法,承認偏差,這方為求真的合宜態度。 

沃弗於《擁抱神學》建議基督徒要有「雙重視野」(Double Vision),即我一方面持守個人對事件的見解,同時又能從對方角度來了解事件。擁抱異見,不等同我要放棄真理立場,乃是我們存開放態度,平心靜氣地容讓異見可以表達;惟有擁抱他者而非拒絕往來,才能重建信任,邁向復和。 

筆者不選擇在社交媒體或通訊群組,就當前事件作深入而持久討論。有些教牧或信徒傳來某些「假新聞」,我採取態度是不回應。我自知一旦捲入爭拗,必會沒完沒了。有些教牧與信徒於情緒中發言,有時我也會感性而講大了,執著於這些小事而爭論,於雙方是沒有好處。 

分化割蓆非建立合一 

耶穌為教會的合一(The Unity of The Church)禱告;祂說了三遍:「使他們都合而為一」(約十七21),「像我們合而為一」(22)和「完完全全地合而為一」(23)。耶穌對合一之關注,我們毋容置疑。 

斯托得牧師理解「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20),「即包括世世代代所有信主耶穌的人。……因著我們相信共同的真道,歷世歷代的信眾得以合而為一;也因著雖屢經無數年代,真道仍持久不變,教會因而不斷伸延,使徒(apostles)和使徒後的教會(the post-apostolic church)可一直延續下去。」 

面對某些惡意抹黑教會的論述,如教會為「暴徒」提供庇護、教牧講道過度政治化等,即或牧養青少年同工有些偏激,有些做錯,正如年輕示威者一樣,我們體諒與包容,能夠「網開一面」。或許有教牧講道,引用了失實的資訊,或評論事件時未夠公允,教會高層不要因這些人為失誤,再加上惡意投訴,便要怪罪同工,要趕快割蓆。 

社會運動中,「和理非」人士不贊同暴力,但也不會因勇武派錯失而與其割蓆,這才能保持團結。宗派與堂會領袖,面對外界惡意抹黑,同樣不割蓆不分化,不因此而陷入爭拗與內鬥當中。教會中人,也要有此氣度與胸襟,不篤灰不割蓆,合適時機才溫柔地指正。 

Richard J. Mouw於Uncommon Decency: Christian Civility in an Uncivil World,再由張文亮老師改寫成專文,於一九九四年刊登於《校園》雜誌,文章指出 :「基督徒的溫柔,往往是體現在面對不同信仰價值的人當中,願意學習不以力欺人,刻意學習捨己與愛人,因為他們也是我的鄰舍。不以指責錯誤來顯示自己的正確,而是在奉獻與犧牲的屈辱當中,經歷耶穌在十架上受難的心情,在這樣的患難中也不喪膽,經歷超越此世的應許、安慰與榮耀。」 

結論 

教會身處危機四伏的場景,無論來自有組織的抹黑與攻擊、對教牧與堂會的威嚇等,我們承認對當前課題不要統一立場,異見是正常與健康;透過理性討論從而辨識對錯,指正錯謬也非否定合一。當面對社會與政治事件「合一非一律」,我們本於真理與愛心,無懼無畏,共同繼續與民同行,一起彰顯上主榮光,這便是我們此時此地的群體使命!

(編按:本文轉載自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網站。
作者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966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