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報警的符號──學校是甚麼?
+ 關注
2019-03-05 - 446觀看次數
回應


聖保祿中學(圖片來源:家庭與學校合作事宜委員會網頁)

學校是一個甚麼地方?它是一個群體,透過教學者和學習者的承傳和互動中建立,培養人對人生和社會有批判性認識和探求,並德性和相關技能,實現人的潛能,從而尊重、維護和發揮萬物眾生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幼稚園、中小學和大學的重點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按著其群體、傳統和社會文化特性,以不同方法實現他們作為學校的召命。例如,聖保祿中學校訓是「為一切人,成為一切」;香港理工大學校訓是「開物成務、勵學利民」。就近日發生在這兩間學校的事,我們可以如何思考學校是甚麼?

二月廿八日,聖保祿中學有老師報警,欲趕走轉移至校門外面拍照留念的學生。校方解釋報警理由是學生阻街,影響其他道路使用者。要評價報警的合適性,在於要理解這事是在甚麼場景關係發生、事件始末和本質,並報警是一件甚麼事。報警者和被舉報者是老師和學生關係,場景就是在學校門外。因當日是中六學生最後上課日,中六學生興奮地在不同角落拍照留念。話說學校不准學生在校內拍照,以致學生選擇在校門外。可能因此阻塞行人路,並考慮學生安全,經老師勸告後,學生沒有聽從。最後,老師選擇報警。

報警是一件甚麼事?第一,警察代表權力,公共認可的執法權力。每當有任何未能處理的人際糾紛,很多人會傾向報警,尋求警察協助調解。第二,因警察代表權力,所以,有人會以報警方法保護自己和他人,但同時,報警也是一種威嚇他人的手段,阻止他人的行為。第三,警察有權對違法事作調查,甚至檢控。所以,遇上違法事時,人沒有選擇不報警的理由。在情與義的選擇下,選擇報警是大義滅親。那麼,為何老師選擇報警?這是有效方法嗎?學生如何閱讀老師報警行動?這是大義滅親還是不信任?

報警的老師可能自覺沒有能力處理他認為不應該的學生行為。所以,他決要尋求警察協助。或許,報警的老師被太多聚集學生嚇壞了,並擔心學生會有意外。所以,報警是有需要的。另一可能,報警老師想要借助警察恐嚇學生。不論哪一個原因,這事件反映了一個令人擔心的趨勢。

第一,處理糾紛不一定要用我對你錯的對抗方式,可以考慮讓步和疏導等方法,即以不強化已激烈情緒為目的。例如,學校可開放校門,讓學生可選擇回校拍照,而不需所有人都要同一時間站在門外。這是老師缺乏變通能力還是僵化的學校政策所致(即校門在下午五時十五分關門)?又這是否學校沒有民主化下,學生在學校只有從屬關係?話事者永遠是校方,沒有學生聲音和參與?

第二,相對來說,報警可能是最簡單、最不需要動腦筋、最不埋身的處理糾紛方法。對陌生人或許可以報警,對不講理由者或許可以報警,但對自己的學生就需要額外小心,不但因為這會將一件可以有教育意義的事變成為執法事件,更因為這斷送了老師與學生建立的信任和理性。其實,這事不需要以大義滅親來理解呢!

或許,以上對報警的思考反映一個更大問題,即管理主義已慢慢主導學校,並取締了教育。管理主義的考慮是效率、角色清楚界定、控制風險。也因此,受管理主義主導的學校缺乏人情味、人性化關係,更談不上有寬容和體諒。所以,當焦點集中在報警的老師身上時,我們需要更多關注管理主義如何主導了學校,並從此塑造學校文化、老師專業和學生生活。

其實,報警可以是一件小事,但報警符號比我們想像中複雜。例如,在這事上,學生認為學校視他們為搞事份子。家長認為這傷害他們對學校的信任。事實上,報警符號比報警一事本身可能更影響深遠。考慮公關之餘,學校須要真誠向學生道歉,學生也學懂體諒和寬恕,從而見證這學校是一所追求德性的學校。

 

(文章原刊於《立場新聞》,蒙作者允准轉載。)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7229&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