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當鍵盤變成石頭——談網絡公審
+ 關注
2016-01-18 - 1117觀看次數
回應

當鍵盤變成石頭——談網絡公審

昔日文士和法利賽人要公審一名淫婦,耶穌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誰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約翰福音》8章7節),結果沒人敢向淫婦丟石頭。

 

可惜,當昔日的石頭變成今日的鍵盤,只要躲在屏幕後便可使用網上身分將「石頭」盡情地丟,毋須負上刑責、毋須理會別人的觀感,形成社會動輒批判別人有罪,卻不反思自己及考究事實的扭曲風氣。

 

網絡公審到底是彰顯公義,還是盡顯醜惡?我們又應如何做一個精明又負責任的網民?

 

當鍵盤成為可隨意砸死人的石頭……

 

看到不合理的事會覺得忿忿不平,是人追求公義的天性。「網絡公審」的文化,源於人們將不合理的事情放上網申訴,在網絡世界傳達消息快、接觸人群廣的特性下,很容易便引來眾人將事件轉載、抨擊,一起紓發不滿的感受,甚至企圖運用網上的群眾壓力來「懲罰」當事人、逼當事人道歉或賠償,以「討回公道」,形成「網絡公審」文化。就算當事人只是在網上發表一些非常個人的意見,也可能在網絡公審的力量下令事件被化大,引來難以估算的迴響和後果。

 

追求公義的本質是良善的,可惜人人對「公義」的理解有所不同,也有許多人道聽塗說,未了解事情的真相和理據的真確性便貿然將當事人入罪,用鍵盤「審判」當事人,將事件發酵。加上網上身分可隱藏大部分的個人真實身分資料,令人更肆無忌憚地紓發見解,甚至惡意攻擊被公審的對象,用詞極盡惡毒之能事,目的卻只為呈一時之快。

 

假如網上世界是一個公開個人真實身分的世界,人們還會輕易抨擊他人嗎?《天使心》在十月上旬做了一次問卷調查(部分調查結果見下圖),成功訪問了114人。當問及「如果網上世界是一個公開真實身分的世界,會否令你更深入考慮後果才評論?」,表示會更加謹言的受訪者達95人;同時因網絡公審及欺凌風氣盛行,有102人表示會更謹慎網絡留言,以免成為被欺凌的對象。亦因為擔心自己被網上欺凌,有35人表示即使明知自己發出失實或攻擊性言論也不會道歉,以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此外,受訪者中有7人表示曾遭受網絡公審或欺凌。

 

從調查結果可見網絡公審的文化已經深入民心,絕大部分網民懂得謹言以保護自己,也擔心自己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可惜仍有大部分人表示不會為自己發出的失實或攻擊性言論道歉。網上世界始終是一個匿藏真正身份的世界,網民的道德操守標準,仍與現實社會的有一段距離。

網絡欺凌置人死地 責任誰來承擔?

 

網絡公審並非「無傷大雅」,萬一公審過了火位,便可能侵犯「被公審」的當事人私隱,構成嚴重滋擾,演變成網絡欺凌。亞洲有不少侵犯被公審當事人私隱甚或令當事人有實際損失的事件;而網絡欺凌引致當事人自殺的新聞,在歐美國家更時有所聞。在網上惡意滋擾他人的未必想到會「搞出人命」,然而當真的有人為此自殺,誰可承擔失去寶貴人命的責任?

 

少女被姦復被網上欺凌 吊頸自殺亡

2012年9月,生活於美國加州的15歲少女Audrie Pott被發現上吊自殺身亡。她的父母最初對愛女自殺的原因茫無頭緒,經警方偵查後才發現Audrie死前八天出席了一個私人派對,在她喝到不省人事的期間被三個或以上的男孩性侵犯,那些男孩事後更散佈謠言,又將Audrie的裸照經社交網絡和SMS散佈出去,Andrie因抵受不住眾人恥笑和受辱的壓力而輕生。警方拘捕了三個與Audrie就讀同一學校的15至16歲少年,各人均認罪。2015年,其中兩名少年在庭上向Audrie的父母道歉及表達悔意,可惜Audrie的美好人生早已因他們的暴行而提早畫上句號。

 

YouTube化妝達人被恥笑 公告真相大反擊

Jordan Jones是YouTube上知名的化妝達人,她的化妝教學影片粉絲眾多,其中更不乏藝人及大牌化妝師。有不少網友發現她握睫毛膏及化妝掃的姿勢有異於常人,竟然留言恥笑她「要不要我教你怎麼拿?」,Jordan於是公開真相——她是一位胸口以下身體癱瘓的人士。十年前的一場嚴重車禍導致Jordan終身癱瘓,愛美的她也不能再隨心所欲的運用雙手,然而她沒有放棄自己,幾經辛苦才鍛鍊自己手口並用做到拿工具化妝的簡單動作。她本來不想公開身體情況,一直以來把吃力拿化妝掃的片段刪剪掉,只顯露最漂亮的一面,以免被誤會換取同情,但她見網上欺凌情況開始失控,才第一次透過影片讓網友看到她俏臉以下的位置——蜷曲乏力的雙手和坐輪椅的雙腿。她希望讓網友知道凡事不要只看表面和胡亂出口傷人,也鼓勵在逆境當中的人要勇敢面對。

 

資深傳媒人區家麟 籲大眾謹守「評論前的三原則」

「網絡公審」這個名詞現時被廣泛使用,但是資深傳媒人、前無綫新聞時事節目監製及曾任《新聞透視》主持的區家麟坦言,他個人並不太認同這種說法。「其實這只是一種對事件的討論,討論自不然有正面與負面。而據公審則是一種審判,但是法庭上的審判會有刑事的後果,犯事者需要罰錢、坐牢。但是在網絡世界使用公審他人,事實上並沒有刑責需要背負。」

 

在區家麟眼中,縱然現時網絡討論的氣氛有問題,但這並不代表所有討論都會變成公審。「討論及公審其實是兩回事,公審本身已經是負面,但是很多網絡上的討論是值得的,因為有些事件我們必須為之發聲。但這是否代表負面的事情不能討論?其實不然,皆因討論能夠突顯事情的反面。」就評論而言,沒有負面或不負面之分,只有合理與不合理。

同理心思考 負上傳播者的基本責任

 

作出合理的評論,區家麟指出要根據三個原則。第一是評論時要確定事實上的真實,第二則是推論的真實;第三就是同理心。「當你抨擊他人的時候,你應該切身處地在當事人的方向、處境中思想,到底他是否值得或應否受到怎樣程度的批評,是否合乎比例。」

 

以之前發生張潤衡因探訪台灣八仙樂園塵爆傷者而被網民抨擊的事件為例,區家麟認為事件可分開很多層面作討論。「到底張潤衡到台灣有沒有錯?當年事故中他到底有沒有放火?這是涉及幾個層面,就我本人而言,我覺得他一個層面沒有錯,並不代表我認為他另一個層面沒有錯。我對他當年事故所作的一切並不清楚,所以不會評論誰是元兇等的話題。」區家麟曾聽過張潤衡的言論,認為他到台灣宣傳或是幫助傷者這個層面上是合宜的,因香港沒有多少人比他這個過來人清楚得過燒傷會面對的問題,而接受訪問基於為他人籌款,因而需要曝光,這也是合理的。

 

「很多人以拿張潤衡過去的經歷來評論,我覺人們可以存合理懷疑的態度,但當張潤衡被評論到指他涉及謀殺的地步,我就會懷疑到底有沒有足夠的證據呢?」區家麟讀畢他人對張潤衡的評論,若談及張潤衡牽涉謀殺、誤殺等刑事的罪行,則要按刑事的標準。「如說他牽涉罪行,當中其實滿有疑點,當疑點未查證清楚,就很難去作出一個明確的判斷。」區家麟指出,他並非指張潤衡並不涉及事件,而是即使張潤衡真的牽涉其中,當時他只有十二三歲,各人又怎能加以指責。「我假設,一個12歲的孩子吸煙,再將煙蒂扔在地上,在社會其實是平常事,沒有人想到扔下煙蒂會引起山火來;若真的引致山火,其實很難去責怪一個12歲的孩子。當年事故的真相並未水落石出,譴責的程度未必需要那麼激烈。」

 

區家麟再以網民曾熱切討論的港鐵優先座作例,一張青年坐在優先座上被人指出沒有讓座的相片,其實是否已經顯示事實?「有圖未必有真相,在相片中你看不到當事人有讓座,但你看不到他之後有否讓座。在社交網站看到這些相片,要看清楚圖片背後的說明、當事人的說法、及其他在場目擊者的說法,才好作出判斷。」當事人可能有難言之隱而相片未能完全顯示真相,唯了解當事人的說法,才能作出公道的評論。「我們宜綜合所有說法,才作出判斷應否就事件讚好或分享。不論博客或是網民,按下每個讚好及分享前都要思量清楚,因一按鍵,就代表你再將評論或事件傳播開去,一旦成為傳播者,就應需負基本的責任。」

 

丟錯石頭自己撿 做個負責任網民 詹志文

網上言論就如一把兩刃劍,一方面可以為社會帶來正能量,另一方面也可能會不自覺地為一些人帶來傷害。月前,網上流傳一篇關於「紅館神蹟」的新聞,內容指在一個演唱會中,有位坐輪椅進場的少女在偶像演唱下,竟「神蹟地」站起來手舞足蹈,於是發文者黑色幽默地笑言偶像的歌有醫療功效,能令坐輪椅的都能站起來。照片及新聞被瘋傳了一天,直至有人發現這位少女就是患有肌肉張力障礙症的應屆DSE女學生,雖能走動卻不如常人般靈活。真相被傳出後,一眾「跟車太貼」的網民隨即刪post了事。當中曾轉發此新聞的前商台DJ詹志文(Leo)隨即刪post也發出道歉文,當個負責任的發帖者。

 

資料不足 妄下判斷

 

「從前未有社交網絡的時候,報章雜誌也會報道一些社會上不好的、光怪陸離的現象,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話題後,很快便遭淡忘。如今因為社交網絡的緣故,大家有了討論的平台,所發表的評論也會長久被留下來;加上別人的回應,事件會繼續發酵。」Leo分析道。

 

「很多人往往單憑一張照片便作出判斷,例如有人在車廂看見一個站着的婆婆和一個坐着的年輕人,便拍下來放上網,批評年輕人不讓座。大家憑有限的資料當然一定幫婆婆,但會不會也有可能是那年輕人身體不舒服呢?」大家在資料不足下,便妄下判斷,Leo認為這才是問題所在。

 

「現在人人皆記者。一個專業的記者知道有些事情要弄清楚才報道,不能流於片面;但一般市民不明白何謂傳媒操守,看見一件不入眼的事情便拍下來放上網,卻忽略了有時眼見的雖是事實,卻未必是事實之全部。」相關照片或片段放上網後所引來的批評及指責,對被拍的當事人都是不公平的。

 

「網絡生態的出現為大家創造出討論的平台,討論激烈到一個點有時會演變成『公審』,這似乎是必然的後果。但當大家錯誤引述或錯誤評論後,千萬不要不了了之,要發文澄清。」

 

人總難免會犯錯,Leo直言:「避免在社交平台上犯錯,等於說要避免在日常生活中犯錯一樣,幾乎是不可能的。既然人總會犯錯,怎可能在社交網絡零錯誤呢?」他認為重點是錯後能改,在明處犯錯,也在明處改過。

 

一張相 未必是真相 誰有資格做判官?

周健輝教師 基督教尖沙咀潮人生命堂

作為牧者,有時眼見弟兄姊妹未能看清事件的對錯,除非事件的是非黑白較為清晰,否則當若用了自我的觀念去演繹,牧者便需要在當中作指引。牧者有必要認知社會發什麼事,並將事件帶回信仰層面上去觀看。這並非要改變任何人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支持及反對的意向,就算與自己的觀點立場並非一致,亦無需要與之進行謾罵,甚至刻意說服對方改變看法。然而,牧者有時會認為時事與教會無關,或是抱着政教分離、社會與信仰無應混為一談的觀念。但其實這觀念是相當錯誤,因為信徒也在社會裏面,教會對社會議題如何作出回應是必須的。

 

如何避免落入成為幫凶的圈套,首先要對事件的大環境有清晰的掌握,縱然我們無法完全掌握事實的全部,但起碼要有基本的認知。但認知並不能只單憑網絡,因網絡容易被操控,對報紙、新聞應該多加涉獵。網絡言論猶如雙面刃,有時未必一定要說一些經文鼓勵他人才會為網絡世界注入正能量。對事件認知深入、保持關注,明白事件的始末及影響性,再作出禱告,才能讓祝福真正彰顯果效。

 

「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章37節)事情的「是」要表達得清楚,「非」也要說得清楚明白,對是非存疑的,就該「勒着自己的舌頭」(參《雅各書》3章1-12節),總較讓不清不楚或是片面的言行,成為幫凶或詛咒。

 

 (節錄自《天使心》2015年11月號專題「當鍵盤變成石頭——談網絡公審」)

Resource: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1077519528934077/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