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逃恥》:成長過程改變性別? 孩子與性別自信
+ 關注
2021-03-03 - 265觀看次數
回應

蔡凱琳(項目及媒體幹事)

近日《逃避雖可恥但有用—新春特別篇》大熱,筆者當然緊貼潮流,一睹劇集。此劇果然沒令筆者失望,繼4年前的劇集後,特別篇更緊貼時事,讓人置身其中。當中有一段說話令筆者有所思考:

(內容含微量劇透)

森山實栗和津崎平匡打算為嬰兒改名。因為臍帶遮擋著的關係,嬰兒到出生前都不知道是男或女,所以他們打算改一個男女通用的名字,津崎平匡並說「也許孩子會在成長過程中改變性別。」

筆者想,成長過程會改變性別嗎?細思下,想起數月前參加的一個《跨虹節》講座,當中康貴華醫生主講的一節,解答到我的問題。

一個人的性別分為生理性別和自覺性別。生理性別是由出生時決定,嬰兒不會知道自己的性別,是一個客觀性別。而自覺性別是有可能與生理性別相同,亦有可能不同。

康醫生講到,心性發展有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3歲,開始有自覺性別,認識並開始肯定自己的性別。第二個階段是4-9歲,小孩子在此階段確定自己的性別。第三個階段是10-20歲,10-14歲形成性傾向,即情欲性別對象,15-20歲會確認性傾向。在成長過程中,一個階段會影響另一個階段的發展。

他其中分享的2個個案讓我印象深刻。因為私隱問題,在此不詳細述說。2個個案的主角都與父親關係不好,一個為年輕人,一個為小朋友。年輕人對自己的性別感到自卑和混亂,家人鮮有提及父親去向,提及時父親都被責罵。作為男生的他感到自責,覺得男性會傷害別人。他不認同自己男性的身份,亦害怕接觸女性。後來他才知道,因為他缺乏健康男性的榜樣,所以不認同自己男性的身份。另外一個個案是一名男孩子,在2歲後有「性別焦躁症」,開始出現跨性別行為和表現,例如喜歡穿女裝等。後來他與父親關係改善,情感上減少依賴母親,得到父親的安全感後,跨性別行為逐漸消失。康醫生指出,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孩子確定自己性別的重要因素。

當孩子出現跨性別行為時,父母通常有3個反應。第一個是強迫孩子做一些生理性別相同的行為,甚至懲罰他,這或會令他們與父母關係更惡劣。第二個是不理會他,希望他的跨性別行為和表現會自然消失,這或會損失幫助他認識自己性別及身份的機會。第三個是主動尋求專業意見,現時的大部分的專業意見分為肯定跨性別身份及家庭介入兩類,而家庭介入則從根本入手,改善家庭關係,令小孩子在父母關係中找到自己的性別和身份。

若小朋友出現跨性別行為和表現時,切忌指責他。父母對子女的關懷,讓他們對自己的性別有自信,是很重要的。在小孩子未認識自己性別時,父母可以多給予他們愛、肯定、保護,多擁抱,多稱讚、少責罵,讓他們對自己性別有信心。

 

更多文章:Blog.scs.org.hk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父母要注意,提防「ElsaGate」重現
何謂ElsaGate? 指一些表面像兒童影片,但內容充滿怪異、血腥、暴力、性暗示的軟性色情等。例如「Elsa懷孕由蜘蛛俠注射墮胎劑」、「Elsa帶著煽情的表情吃棒狀物」、「蜘蛛俠替Elsa挖眼球」、「Elsa吃大便」、「Elsa被超人捆綁毆打」等。「ElsaGate」在2017年引起西方社會輿論關注,迫使Youtube大規模刪除ElsaGate影片與頻道。然而即使到今天,只要在Youtube打上「ELSA」,也會在第一頁看到ElsaGate的影片,難以禁絕。 以吃播片包裝重現: 近日,「ElsaGate」似乎以「吃播影片」的包裝重現。片段主播身穿鮮艷服飾,有些打扮像小朋友,或穿著迪士尼公主的服裝,以誇張表情及口吻說話(像BB話),可見其目標觀眾之一是小朋友。但他們在正常食物中混入奇怪甚至令人噁心的食物,例如吃眼球、針筒、藥丸、高跟鞋、餐具、人手、化妝品、文具、手機等。雖然只是軟糖和巧克力,但像真度極高,如吃的時候會「爆汁」,而針筒也是ElsaGate常見道具。除了令兒童驚恐外,仍在探索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幼童容易產生混亂,未有足夠能力判斷影片和現實的分別,例如可能會在現實中拿真的唇膏吃。其他類似的頻道包括Jane ASMR, Hongyu ASMR, JINI YUM等。 小貼士: 1. 家長宜事先了解子女觀看的是甚麼影片,按自己的經驗及常識判斷影片是否適合子女觀看,即使表面上是為兒童而設的影片,家長也要先觀看一次。 2. 在IPad或Iphone等內置的系統控制子女用機情況,例如限制子女只能使用一個APP、限時鎖屏等。可參本會製作的教學影片:https://youtu.be/0ihhpoM8XvM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