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淪落人》:仍然為人的關係基石
+ 關注
2019-05-29 - 342觀看次數
回應

如果有人跟你說:「我仍是個人」,可能你會被嚇壞吧!不過,這正是《淪落人》(Still Human)這部電影其中一個主題:關係就是人性的展現。

戲中絕大部份關係都不是「父慈子孝」、「夫婦和順」般要頒獎表揚的模範。一個下半身癱瘓的中年男人,一個為了逃避家人來追夢的菲傭,一個無親無故而曾受了主角照顧的建築工人,他們都在從外人來看理所當然的關係當中,經歷失落,卻擴展了看來不會長久的關係,組成了一個非典型的家庭。

事實上,人們為了鞏固一段關係,往往外加或強調關係中的一些元素。例如強調血緣或國家不可打破的紐帶、主雇的權責關係、姻親關係等等,意圖加強或減弱該段關係(戲中都有不少這樣的情節)。然而,這些元素都非關係的真正基石,但都被誤置為核心。不少後現代左派的群體理論都有這個缺失,強行把主從關係嵌入所有應用於關係的分析。換句話說,就是所有關係都有主從之辨,區分出欺壓者和受欺壓者。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可作出這樣的區分。好像傷殘或者天生的缺陷,並不容易應用這種分析,也沒有辦法用「解放」(或者「醫治」)以改善他們的情況。看倌們不妨回想電影這個非典型家庭——意外致殘是否受壓迫?想留下照顧一個讓自己夢想成真的雇主又是否因為奴隸意識?回報恩人又是否精神鴉片?再者,這種分析不能提供一套整全的群體組成理論:既不能為「受壓迫」者組成群體,也未有詳解「解放」之後人類會以怎樣模式的聚合。區分受壓迫與壓迫者的過程其實不會停止,只會在群體中不停做成傷害。尤有甚者,部份左派乞靈於政治團體,成立激進的革命組織或者支持號稱全能的集權政府。結果,歷史上這些集體主義的組織都成了新的壓迫源頭。故此,社會上需要一種新的群體理論。

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的神學人類學近來再度受到重視。巴特的人類學受《迦克墩信經》所影響,人神二性一體不混不分的本體論,成為了解基督人性的認識論基礎。並且這看法認為基督的人性決定了所有人的人性,基督才是第一亞當,任何有意了解人性的嘗試必須從基督的人性出發。由基督道成肉身的啟示上帝為一與人同在的上帝,得出人也必須與他人共在的特質,巴特稱之為「聯人性」(co-humanity)。這個特質必須在群體而非個人展現,就能成為新的群體基礎。這個基礎並非自外加於人,而是由人的特性出發。人彼此陪伴,就是人性聯合共處的展現。戲中三個角色組成的非典型家庭便是如此,就是最簡單卻又最基本的群體。誠然,人的罪會破壞人的群體及與上帝的關係,出現「非人」(inhumanity)的情況。不過,這亦沒有破壞到人性對群體的傾向,亦反映了群體並不是人類的最終模態,而群體(包括教會)亦需要基督的救贖。

關係這論題對教會並不陌生,與上帝及與人的關係很都受重視,經常於講壇和查經出現。可是,教會的語境下卻經常出現關係正確與否的爭論,強調某種模式的正當性並排斥其他已經存在的關係。這與近年大型社會運動後出現、以出生地或文化血緣定義是否自己人的思想一樣,都是以外加的因素以圖鞏固關係,而非由人的本性中聯繫的需要出發。弱勢人士其實一直發出呼聲,就如戲中情節,他們也是人。或在生存上並非如主流一般,但他們也需與其他人聯為群體。基督徒要與弱勢同行,其實並不需要做偉大的事,只需要和他們謙卑共處。

在談論關係的是與非之前,基督徒有否發揮與之同行和陪伴的人性需求呢?既然群體本身也需要救贖,那為甚麼要排斥當中一些小眾呢?教外人士對於這種既強調關係,另一方面卻又排斥關係的現象,一直大惑不解,那並不是無的放矢的。如果教外人只看到基督徒針對弱勢「非人」的一面,那就變成負面宣傳了。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8042&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