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走出倦怠:重思休息的意義
+ 關注
2019-02-14 - 700觀看次數
回應

蔣賴玉芳

我們都感到累透了!疲倦的感覺,本是人體一種正常的生理反應,亦是上主賜給我們一種自我保護的機制,提醒我們在勞碌工作或身心疲憊後,要停下來,作適度休息。然而,我們這一代,不論是年輕人、成人,甚或是幼童,卻經常感到疲倦,甚至被長期的疲勞倦怠所困,導致身體、心理、人際關係,或是靈性等方面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身心俱疲」好像已成為我們這一代的普遍特徵。「疲倦」可以說是這時代的形容詞。如何突破疲倦的枷鎖,告別疲倦的生活,活出自由、輕省、豐盛的人生?


無止境的倦怠


我們為何如此疲累?柏林藝術大學文化學系教授韓炳哲在其《倦怠社會》一書中,提出現代人的倦怠,是因為社會過度強調正面積極的工作和生產。他稱這時代為「功績社會」。韓炳哲在書中分析,功績社會中的人們都過度強調「可以、能夠」的肯定性。結果,整個社會像吃了興奮劑,每個人都毫無節制地致力於效能的提升,以過度積極活躍的活動、歇斯底里的工作和生產來追求績效、成就和卓越。韓炳哲認為當人們只有正面積極的力量,卻沒有「說不、不做任何事」的能力,他們不單養成了一種知性上的懶惰,更成了「石頭一樣,如機械般愚蠢地運作,不斷地滾動著,缺乏暫停運作的機制。」最終,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陷入「自我剝削」、無止境的過動、過勞和倦怠之中。

筆者認為現代社會「積極、能夠」的集體意識,乃源自一種對人性無遠弗屆的樂觀,深信一個人只要積極地工作、持續地改進,各樣事情就會變得更好。換言之,「積極、能夠」背後的信念,就是更好的效益、成功的人生和美好的將來,這都是出於人努力耕耘的成果。然而,當社會毫無保留地認為「積極、能夠」是絕對的真理時,我們卻不知不覺沉溺於積極正面的力量,和自我膨脹之中,忘記誰才是掌管人的命途、人類歷史的主宰。

更可悲的是,這「積極、能夠」的集體意識,也使我們對「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深信不疑,不知不覺中也陷於「自我負責」的虛無之中,破壞了人倫之間相互扶持、人依存於神的創造秩序,使自己與他人、與神愈走愈遠。由此可見,功績社會的諷刺在於「正面積極地工作和生產」,卻不但未能帶來自由與幸福的人生,反倒令人嘗到更大的孤獨和疏離感,並且使我們對「無作為」產生了莫名的恐懼、不安和焦慮。因而,我們無時無刻都催迫著自己,要不斷地積極活動,追求績效,否則,「不負責任、懶惰軟弱和失敗」便成為我們的標籤。漸漸地,我們都喪失了「說不、暫停運作」的能力,使自己和整個社會都陷入無止境的倦怠之中。


休息,是停止靠己力而為


如此看來,在我們正面積極地工作、努力熱心地追求和服侍神之時,「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詩四十六10上)更是過動、過勞的信徒們不能忽視的吩咐和操練。筆者認為「你們要休息」絕非邀請我們走到另一個極端,就是遊手好閒、不事生產,甚或不為自己、他人或上帝負責任;反之,那是幫助我們活出一種與功績社會有別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以致讓聖經應許的自由、輕省、豐盛的人生成為可能。

詩人提醒我們,「你們要休息」是神的吩咐,也是人認識、承認神的方法。「休息」此處有「安靜、停手、止住」的意思:

•聖經《新譯本》把「休息」譯為「住手」
•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譯為「停止努力」(cease striving)
•Christian Standard Bible譯為「停止戰鬥」(stop your fighting)
•God's Word Translation譯為「放開擔憂」(let go of your concerns)
•Common English Bible譯為「夠了!」(that's enough)
•Contemporary English Version譯為「冷靜下來」(calm down)

「休息」不單是停下來、安靜自己,更要停止依靠人的勞動、努力、力量來成就、爭奪一切的企圖和行動。唐慕華(Marva Dawn)曾這樣闡述「停止」的多重意義:當我們「停止工作,也停止對有所成就和生產的需要,停止伴隨著現代對效率的要求而產生的掛慮和張力,停止將自己當神一般,要設法控制自己的生命,停止我們的支配欲和被文化同化……守安息日其中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學習到讓神照顧我們——不是藉著變得被動和懶惰,而是自由地放棄試圖在生命中無力地扮演神。」

換言之,「休息」的邀請,其深層意義,是停止將自己當作是神一般,從努力靠己力而為,轉為安然依靠神,學習在放手中,讓神來照顧我們、掌管我們的一切。


休息,是為要看上帝的作為


亞倫克弗特(Alan Kraft)在其《靈命疲乏者的好消息》一書中,引用戴德生牧師一次屬靈的覺醒,提醒努力服侍神的信徒們踐行「安息」操練的重要。戴德生牧師一生忠心服侍神,全然投身於中國的宣教工作,然而,他亦曾經歷身心俱疲的時候。那時,牧師發現愈是加倍努力地服侍神、討神的喜悅,卻愈是無法如願,更使他愈遠離耶穌基督的恩典。直到有一天,牧師收到一位宣教士友人的來信,分享個人屬靈的體會,他才發現「要有信心的經歷,並非靠加倍努力,而是要學習安息」這奇妙的恩賜。這提醒亦引領牧師走出身心俱疲的困局。

 

他的友人在信中的分享是這樣的:「如何增強我們的信心呢?不在於努力追求,而在於安息在信實的那一位懷中……讓我所愛的救贖主能將祂的旨意,行在我的生命裡……住在祂裡面,而非努力或掙扎;注視在祂身上;相信祂必賜下這一刻所需的力量;相信祂會除去內心一切的腐敗,安息在這位全能救贖主的愛中,因著全備的救恩而歡欣吧……」

這位宣教士和戴德生牧師的經歷提醒我們,「休息」並不是消極、無作為、欠缺信心的表現,相反地,它是一種認識神、追求敬虔、增強信心的妙法。詩人說:「你們來看耶和華的作為,看他使地怎樣荒涼。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詩四十六8-9)詩人提醒我們,停止勞動、止住人的努力並不是休息的終極目標,休息為的乃是讓人騰出心靈空間,去留意、尋找、注視、觀看和探究神在各樣事上的作為,以致我們能夠在萬事中發現神一直的同在,祂掌管人類的歷史和照管我們的生命。亦即是說,「休息」無非要讓我們發現、明白、知道神在萬有之中的作為,以致信徒們能在一切的勞碌中享受神照管與賜恩的作為,安息在祂之內,並且以感謝和讚美來回應神同在的應許。

畢德生牧師(Eugene Peterson)一生追求屬靈的奧祕,注重祈禱默想的操練,他曾說:「神在我們未曾知道之先,就一直在我們生活中工作,所以我們不是祈求神做一些我們需要的事,卻是要去察覺神在做甚麼,以致我們能回應及參與其中,並為之欣喜。」換句話說,自由、輕省、豐盛的人生,並不是「自我負責」,而是因為祂一直在我們生活中工作;也不是藉人加倍的努力或祈求,而是在於我們能否看見、察覺神在做甚麼,以致明白人真正要回應,以及參與其中的是甚麼。若能如此,我們才不致被過度「積極、能夠」所支配,喪失「說不、暫停運作」的能力,使自己和整個社會都累透!

(作者為中國宣道神學院副院長。標題為編者所擬,原題為「我很疲倦」。原載於第181期《中宣通訊》。)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6990&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