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教會改革,何其艱難!─ 馬丁路德與香港(上)
+ 關注
2018-12-05 - 408觀看次數
回應


The meeting of Martin Luther and Cardinal Cajetan, 1557


當宗教改革成為一個童話

宗教改革五百年了,有些基督教會還流行一個陳腔濫調的童話:王子打退了怪獸,拯救了公主,從此他們倆永遠幸福地在一起。話說很久以前,有一個公主叫教會,教會被一個叫教皇的怪獸長期擄掠。五百年前,一個王子叫馬丁路德張貼出《九十五條論綱》,向教皇宣戰,馬上展開一個浩浩蕩蕩改教運動,把教會救出魔爪;從此教會回到神的話語,一勞永逸,安安樂樂永遠保持為正統健康的教會。

以這樣的童話故事模式來理解五百年前發生的事,至少有兩個嚴重錯誤。第一,馬丁路德並非從一五一七年就以一個勇猛改革者姿態踏上歷史舞台;寫《九十五條論綱》時,馬丁路德仍是一個甘心服從的修士,對教宗還是非常恭敬,更沒有把教廷視為洪水猛獸。第二,基督教會擺脫天主教後,並非從此就永遠健康地發展,不再需要任何大規模改革,我們不宜安心自滿。


馬丁路德成為改教家,是被迫上梁山

五百年前馬丁路德所作的,只是針對一個特定事件(在德意志地區販賣大赦),公開要求在威登堡大學辯論此事的對錯。他在大學教堂門上張貼的文字就是叫《關於大赦效能的辯論》 (簡稱《九十五條論綱》)。他當時還沒有全面否定大赦制度,只是對當時的推行手段有強烈意見,對Tetzel的「營銷手法」非常不滿,希望大家正視及糾正偏差。他以一個大學教授的身份,提出一個大學內習以為常的活動:在其大學中就一個議題進行辯論。(自十三世紀,歐洲大學都廣泛使用對立辯論法,甚麼議題都可以從正反兩方來辯論。)

馬丁路德沒有料到:(1) 有人把他的手寫稿拿去印刷廠,排版印刷,大量傳送到德意志各地。(2)別人讀了他的《九十五條論綱後》反應強烈,群情激憤。(3)他不知那次收費大赦的推行,背後有黑幕(表面說法是為聖彼得大教堂重建捐獻,實情是一半收入用在德意志地區亞爾伯特Albrecht大主教身上,替他之前為購買多個聖職而向債主還債)。馬丁路德懵然不知,還乖乖地抄寫一份《九十五條論綱》送到亞爾伯特大主教那裡,讓他即時知道教區內發生甚麼事。這位主教馬上把路德的這份對他本人及教宗不利的言論,派人火速送到羅馬。教宗利奧十世讀後當然非常不高興,下令要整治這個多嘴的神父。(路德日後憶述當時所發生的事,說自己好像一匹被戴上眼罩的馬,根本不知道自己衝進去一個甚麼地方,及會帶來甚麼後果。)

教宗利奧十世下令,要求奧古斯丁修會命令這個修士閉嘴;但於一五一八年四月全德意志地區奧古斯丁修會大會中,馬丁路德成功為自己的神學辯護。同年六月,教宗要求馬丁路德於收信六十天內,必須親自赴羅馬出席聆訊,回答對他是異端的指控。馬丁路德八月收到這個命令,非常震驚,難以置信,非常委屈;異端這個如此嚴重的罪名,為何會冠在他頭上?

同年九月,羅馬暫緩這個命令,但要他十月親赴奧斯堡(Augsburg)接受秘密聆訊,向賈耶坦(Cajetan) 樞機主教撤回自己的異端言論。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旅程,因為約一百年前捷克的胡思(Jan Hus)被召到德國南部的Constance接受異端聆訊,雖然出發前擔保了他來回路途平安,但當胡思被裁定異端罪成立,就馬上在該地被燒死。馬丁路德與賈耶坦樞機主教會面時,忍不住為自己辯護,拒絕沒有經過深入討論就違背良知徹底認錯。樞機主教於是拂袖而去,要求諸侯王腓德力(Frederick)把路德送到羅馬,但遭婉拒。於一五一九年萊比錫大學辯論後, 羅馬再次施壓力給腓德力,要他把路德交給羅馬處置。

歐洲中世紀大學,不分學科,每天下午都在辯論不同議題。馬丁路德教授沒有想過,自己單純的一個家常便飯呼求,會帶來殺身之禍。羅馬教廷的咄咄逼人,令馬丁路德非常沮喪。

當時其他大學教授沒有路德的遭遇,有充分言論自由,因為他們辯論的皆是「離地」的哲學或神學艱辛學術問題。馬丁路德神父卻為自己教友不平則鳴,非常「落地」要求辯論教會內最近的行政失當及連帶的神學問題。


體制內被排斥,只好立足於體制外

一五二○年下半年,路德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逼他需要有所行動。一五二○年六月十五日,教宗利奧十世簽發一道詔諭,要求路德在六十日內撤回他的主張,否定自己的異端邪說,否則會被驅逐出教。約兩個月後,這個詔諭的風聲已傳到威登堡,馬丁路德半信半疑(馬丁路德是在當年十月十一日才收到這個詔諭,最終在一五二一年一月三日被正式「踢出教」。) 在這個幾個月內,馬丁路德知道已經沒有退路,果斷地寫了三本很重要的改革著作,常被稱為「改革三大宣言」。從這個時候開始,馬丁路德才以一個體制外改革派領袖的身份出現。這接近三年的風風雨雨,讓他認識到這個教會是如何冥頑不靈,他雖然不斷好意地勸說教會建制高層,發揮其領導力公正處理教會內的弊端,但羅馬教廷非但沒有興趣,而且以各種敵意手法想把馬丁路德滅聲,把他從體制內排斥出去。

路德死心了,教會需要一個全面大改革,已經刻不容緩,而且不能再寄望教會建制有所建樹,必須在教會建制外另覓他途。教會興亡,匹夫有責,馬丁路德之所以變成一個體制外改教領袖,是被迫上梁山的。在「衛道之士」眼中,馬丁路德太激烈,但他的「激」,是被逼出來的。從此,馬丁路德走上一條與教宗衝突的不歸路,被冠以「煽動顛覆活動」罪名。

之前馬丁路德著作中很少提及教會改革,現在既然已經踏上一條不歸路,路德就寫出了他對教會改革的看法,在兩個月內,完成三本著作:《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貴族書,論基督教之改革》、《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基督徒的自由》是一本論述基督徒信仰與道德生活的佳作,流暢深刻,還值得今天信徒仔細閱讀。 《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貴族書,論基督教社會的改革》是路德第一本全面探討教會改革的著述,先分析攔阻教會改革的三組結構性因素,再倡議如何推倒這些攔阻,並提出及解釋了共廿七項有關教會及社會的嚴峻問題,急切需要大刀闊斧改革。若《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貴族書》好比是路德的政綱,《教會被擄於巴比倫》就是路德的宣戰書,因為在這書內路德正式否定整個大赦制度,否定教宗的至高權威,甚至超過廿次論述教宗的暴政,或教宗是暴君,把教會擄掠到巴比倫。從這本著作開始,馬丁路德稱呼教宗為敵基督。


馬丁路德與香港教會

我們常譏笑五百年前天主教的醜聞,但今天香港教會就沒有醜聞嗎?恐怕都沒有公開,或已滅聲。當教會拒絕改革,把提出改革的會友邊緣化,甚至想辦法讓他們在教會內滅聲,只會製造另一個馬丁路德,使他從一個體制內溫馴服從的修士,劇變為一個體制外激烈的批判者。

雨傘運動後,香港教會的局勢非常嚴峻,已經有些愛教會的人被迫走上體制外批判者的道路。教會面對內部異議聲音有兩個選擇:排斥及激化矛盾、從事積極對話。求主保守香港教會,可以從五百年前發生的教會大事,吸取教訓。(待續

 

著/ 羅秉祥
(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漫談之二。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0942&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