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非此即彼——堂會增長或健康? - 胡志偉
+ 關注
2018-11-01 - 319觀看次數
回應

引言

近廿年來,全球教會的發展趨勢,因應時代的變遷,觀念上已有所轉變,其中最明顯的是由原來「教會增長」(church growth)的注重,轉至現今「教會健康」(church health)的建立。

華人教會一直尋求質的更新,在探索過程中,不斷有兩種截然不同呼聲,影響其事工哲學:其一是追求「靈命」或「靈力」,只要教牧靈命充沛,講道有力,就會帶來堂會興旺;另一是講求「模式」或「技巧」,只要破除傳統模式的束縛,引入新穎事工,就能把堂會起死回生。

無論是「生命路線」或「技術路線」皆有不足之處,只呈現「單向度思考」(one-dimensional thinking)的迷思,未能整全又立體地反映堂會成長的複雜性。「教會增長」本身是正確的,神的心意期盼教會有美好的成長,我們毋須否定「教會增長」學派帶來的正面貢獻;某些過分重視「數字追求」的策略技巧容易使人抗拒。只求量的增長,而不全盤顧及質的健康,有時造成「不良細胞」的增長掩蓋了「健康細胞」的增長,大多不求成長的信徒處處阻礙少數委身基督的門徒!

「教會健康」的思考,採用生態學觀點看教會為新生命的「有機體」(organism),毋須刻意追求增長,認定堂會具備健康的素質,它就「自然地成長」(natural growth),這就是施瓦茨 (Christian A. Schwarz)於《自然的教會發展》一書表達的事工哲學。

筆者認同「教會健康」與「教會增長」兩者不存在矛盾,不是非此即彼;過度注重「健康」或「增長」皆不合宜。現今,「教會健康」全面地理解教會發展,因而超越了過往「教會增長」為人詬病之處。究竟「教會健康」與「教會增長」有何不同,下面試就三個範圍一起探討。

由一人至團隊

「教會健康」理解的教牧領導角色,不再是「名牧」或強勢領導。教牧的角色不是任勞任怨「一腳踢」,只要信徒肯賞面出席聚會,肯作最低奉獻,就心滿意足了!健康堂會的牧者重新定位於堂會內為「教練」(coach)或「裝備者」(equipper),「要裝備聖徒,去承擔聖工,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新譯本》)

牧者要有效「賦權」(empowering),使信徒得著能力,參與事奉。牧者要擺脫事事親力親為的心態,重新調整事工的優先次序,預留時間發掘、培訓領袖與委派責任等。不少「教會增長」理論,重點放在一位「萬能」或知名度高的教牧身上,只要堂會物色有能之士就能帶來質量的增長。相反,「教會健康」看重的是「事奉團隊」,不少美好增長的堂會牧者未必廣為人知,但這些堂會的領袖具備互相補足的恩賜,同心配搭,建立良好的隊工。

身處「知識型社會」,教牧不再是堂會少數的「有識之士」,乃應虛心接受專業人士與學者等意見,教牧的看法錯了,又不是大不了 ? 堂會要開放事奉機會,權力下放予有合適恩賜的信徒承擔。「事奉團隊」不斷引導及教導信徒認清其恩賜所在,並安排合適事奉岡位,配合其恩賜發揮。

由組織到流程

「教會增長」學派對組織有所偏愛,強調「控制與管理」,訂下了目標與策略,就循此方向一直發展。「教會健康」也談及組織,但注重「發揮功能」(functional)的組織結構。就筆者對華人教會的觀察,現今多是沿用過時的管理學「科層化架構」(hierarchical structure),形成不少小型堂會,人數不多,卻組織與事工繁多,造成後果是行動不便。「精簡」(simple)組織已成為工商企業的趨勢,華人教會需要因應策略而建構的彈性組織,否則組織的僵化,只會成為本身成長的限制!

由於每間堂會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或根據其宗派傳統、或按其身處社區、或有其使命取向。無論大、中、小型堂會,確立其適切的事工哲學,不要輕易受外界新興事工(如目標導向堂會、銳意門訓等)而支配其事工方向。過往,某些不健康的「教會增長」倡導者只重視「目標」,於是堂會只顧追求崇拜人數、團組出席率、受洗人數等明確目標,卻忽略了由計劃到行動的運作流程。健康的堂會事工,能夠明確地反映其核心價值、異象、使命、策略與文化等,於是事工的流程能配合整體的發展而有可見的果效。

不少堂會的運作,從不檢視本身的健康,有些堂會的現況如同不斷漏水的喉管,教會領袖未曾找到破口,作出修補或更換,結果投資的人力物力與時間,白白流出,不見成效。當教會領袖能開放地接受外界的評估,檢查堂會的強弱,就能對症下藥,為堂會整全成長踏上正路!

由廣度到深度

「教會增長」學派予外人錯覺,以為它只重「量」而輕「質」的增長;健康教會卻要兩者兼顧,不能厚此薄彼。斯托得牧師(John Stott)對福音信仰教會人數的增長曾慨嘆:「缺乏深度的成長!」這正好反映只求數目增長帶來的偏差。

倘若華人教會只急於求成,常羨慕與嫉妒那些增長迅速的堂會,卻不肯付上代價、花上時間,培育信徒的生命,我們只會生產「樹大根淺的信徒」。筆者一向反對堂會培育事工「外判化」,建立生命不能假手外人。外界機構與神學院的支援,乃是輔助性;而恆常的信徒培育,乃是透過崇拜講道(有系統的編排)、主日學(不同年齡對象)、團契或小組等,達成長遠的植樹工程,並非曇花一現的插花擺設。近十年來,地方堂會主日學或查經的沒落,形成惡果是大多信徒沒有穩固信仰根基,信徒只喜歡湊熱鬧、追講座。我們有花樣繁多的活動,但信徒靈命的浮淺可能不堪一擊!

過往「教會增長」學派受人抨擊,因其宣教使命忽略了社會關懷的行動,整全的宣教使命必然包括「口傳」(proclamation)與「身傳」(presence),見證神國度臨在堂會身處之社區。傳道與服務的結合,是健康堂會不應忽略的目標。教會是本於使命而生,同樣以此而活;缺乏整全使命的堂會,大多不能開花結果,代代相傳。

結論

總括上述討論,健康的堂會必然是質量增長的,而有增長的堂會不一定是健康的!建立健康的堂會,肯定不是一蹴即至,堂會的成長經歷著不同階段的生命週期:出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與再生期。教牧宜以宏觀的視野看待教會,摒除追求「名牌模式」與「時尚技巧」心態,分辨模式與原則的適切轉移,建立榮耀主名的教會 !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6005&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內地代表出席雅加達青年洛桑大會
六年前,中國大陸代表團曾受內地政府阻止,無法出席第三屆洛桑大會二○一○年開普敦普世宣教會議。今年,中國代表卻能出席八月三日至十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青年洛桑大會2016(YLG2016),幾近逐一跟世界其他地區代表討論合作策略,努力尋求如何能夠成為全球使命的夥伴。 YLG2016假印尼雅加達希望之光大學(Universitas Pelita Harapan)的環球校園舉行,有千多名來自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年輕領袖和導師參與。YLG2016大會項目設計主席賓遜(David Benson)指出,大會主題為「在那偉大故事中合一」,圍繞上帝的旨意貫穿人類歷史的聖經故事,重新聆聽上主召喚人去創造、悔改、祝福、關愛、復和、和敬拜的洪音,「在廣闊的多元文化中交流各自的故事,我們都受啟發去重新想像何謂培育神的世界、轉離偶像崇拜、回應救贖、重建和平,以及為神的榮耀作工。」 大會期間,參加者梳理了這一代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何在懷疑的世代傳揚基督真理、傳揚整全福音及基督於貧窮和環境之上的主權意味甚麼、如何回應性觀念的不同概念、受迫害的教會,以及福音派在未來數十年要面對的主要挑戰。 在各全體大會之間,留有大量時段供禱告及策劃全球使命之用。參與者更自發組織了超過五十個按主題編排的會議。聚會項目還包括一系列的實驗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通過討論,藉新創的宣教計劃具體開展合作活動。大會結束之日,已收到超過五十九份可行宣教合作項目的意見書,部份更將獲資助基金撥款啟動。 而「開普敦承諾書」(Cape Town Commitment)中多個重大的宣教議題,成了YLG2016分區大會和卅五個工作坊的焦點。此外,資深和年輕領袖亦有機會單對單會面,彼此交流。為了強調「連結」於YLG2016的重要性,大會安排了大量的自由時段,這促使參與者騰出更多心靈空間。 內地代表在大會中跟與會者分別「使命中國2030」的願景--希望到了二○三○年,可向海外差遣合共二萬名宣教士。他們與YLG2016的非洲與會者的討論成果尤其豐碩,因為有一百多萬中國人正生活在非洲大陸,成了非洲教會鮮有接觸的群組。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