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精神醫學倫理」之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一)_盧德臨醫生
+ 關注
2023-09-01 - 169觀看次數
回應

「一位四歲男孩被家庭醫生診斷有自閉症頻譜症狀,獲轉介前往兒童精神科診治。唯公營兒童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輪候需時兩年多,有機會錯失接受相關評估和訓練的黃金期。」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是較早開發精神科中的專科,幫助初生至18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大部分神經發展阻礙,如自閉症都可以從頭一至兩歲被識別,而多動活躍症多在就學初期被發現;青少年時期出現的精神病患更是常見。美國國家精神健康局2016年的數據顯示,大概兩成靑少年人受到精神疾患困擾,一年發病率為13%。2023年5月香港大學發布香港政府醫務衞生局醫療衞生硏究基金委託的硏究,在2019年9月至2022年7月進行以流行病學方式進行全港青少年精神健康調查,分析3,340名參與硏究的15至24歲青少年人的數據,發現16.6%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出現精神疾病,其中抑鬱症佔大多數,但超過七成患者未有接受任何形式的服務。此外,19.4%青少年受訪者在過去一年出現自殺念頭,而1.5%曾經企圖自殺。

就最新本地數據顯示,香港與已經發展經濟體都不約而同地面對嚴峻的兒童、青少年精神健康挑戰。有效精準地投放資源應對兒童及青少年人的精神健康需要,可以及時提供到位的支援,有效的診治及幫助適切地康復;也與家庭照顧者結伴,在成長路上前行。上述男孩的父母要面對冗長的輪候服務時間,也要獨力處理限制孩子社交發展的症狀。如何能在輪候時間提供支援,在可能的情況下縮短輪候服務的時間?這是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醫學資源分配與投放的倫理考慮。加上今天有更多願意發聲的服務使用者,和傳媒不時對未有接受服務者的報道,都影響精神健康服務資源的投放。

在不同國家與地區,社會資源分配有三層考慮:第一層是考慮社會整體需要,如何合理地分配資源給教育、醫療、福利、房屋、貿易等範疇。第二層則是在不同政策範疇的內部分配,例如醫院服務、社區支援及發展專科等作優先決定。第三層是如何仔細分配至個別病人、家庭及照顧者群組。公平和合理的資源分配要考慮精神健康服務整體公平性,也要平衡個別病者精神健康需要,清晰界定治療的客觀療效和主觀訴求。資源分配應以公義原則作判斷,有三個常見的道德標準,可以為孩子面對的困境創造出路。一、自由主義:倡議提供機會讓醫療服務自由發展,「能者自付」為原則之下,孩子可接受私人醫療,解決治療黃金期的問題,但有一定公平性的問題。二、實利主義:信奉透過治療效益分析「去蕪存菁」,減省不必要開支。成本效益成為資源投放首要的考慮。孩子可能受益於資源再配,輪候時間減少;但有轉移資源的風險。三、平等主義:主張「有教無類」和「風險攤分」,讓有需要的病者平等地接受同等水平的健康服務,透過稅款收入增加攤分社會成本上升的風險。孩子同樣可能接受透過增加收入而改善的健康服務,但要考慮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現實。

每位精神健康服務專職同工是受到精神疾患困擾人士的同行者,無論病者是在使用或未有使用服務,理應為他們爭取最佳支援而努力;建構關愛社會,讓精神健康可以全民共享。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原文鏈結:https://tdww.org.hk/2023/06/13/「精神醫學」倫理-之-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一/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