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SEN 特兒特教】之 我有SEN=我不正常? _ 區美蘭博士
+ 關注
2023-10-20 - 159觀看次數
回應

當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孩子被評估確診後,其父母經常會有一些疑惑或擔憂:「我應該讓他知道嗎?」「我該怎樣跟他說?」「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會如何想或有何感受?」「會否感到自己不正常或覺得自己與朋輩不一樣而感覺傷心?」「讓他知道對他有幫助嗎?」「我應該讓學校的老師知道?」「如果老師知道了孩子有特殊需要,會把孩子標籤並對他有不公平的對待嗎?」「若老師知道了,孩子的朋輩也會知道,他們會拒絕孩子作為朋友或欺凌他嗎?」

這些擔憂不僅僅關乎那些能力較差的孩子,也關乎那些資賦優異(資優)的孩子。一般孩子或成人都希望自己屬於「正常」的一群;就算是能力較高的孩子,也需要懂得如何平衡因自己及他人的期望所引發的壓力,否則也會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有一位就讀中一的男孩,因上課不專心、學習態度散漫、學業成績落後,被老師要求父母帶他做智能評估,結果發現他的智能屬資優類別。而男孩本人不能接受自己擁有優異的智能但卻感到讀書學習十分困難;老師們亦不明白男孩的智能屬資優但卻讀書成績這麼差。其實,這男孩屬於「低成就的資優生」。

孩子要有好的學業成績,不是光靠高智能,還需有一籃子的能力,包括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盡責等的能力,才能成功。Kappe & Flier在2012年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of Education出版的學術報告「預測高等教育的學術成就:有甚麼比聰明更重要?」,發現盡責性是最佳預測學術成就的因素,是智力的五倍。有組織能力和內在動力的高度盡責學生可升任更具挑戰性的課程。組織、訂定目標、自律等的能力都屬於「認知功能」中的核心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特殊教育需要的含義:除明顯的肢體和感覺障礙(視覺障礙、聽力障礙、肢體傷殘)外,其他類別的特殊需要在不同國家或人類文明發展階段的定義略有不同,主要是他們在某種功能上有不理想的表現。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SEN的類別被視為是一種「社會建構」。香港教育局「全校參與模式融合教育:家長篇」(2021年11月更新版) 提及,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一般都會在學習、溝通或社交方面遇到困難,較同齡兒童有明顯的差異。

一些富爭議性的類別其表徵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社交障礙、語言及溝通障礙、行為障礙;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注意力渙散、活動量過多、自制力弱,一般孩子也可能會出現這些困難。讀寫障礙是否在農業社會中不存在?這些孩子只要移居到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環境,或從事非文字性的工作,他們的障礙便消失了。把孩子貼個標籤對他們有幫助嗎?困難是沒有標籤分類,政府不會給予學校額外的資源。但從兒童為中心的角度來看,這個議題的關鍵應該是確定孩子的需要/困難,尋找適當的專業導師,給予適切的訓練來幫助他們,而不是給他們貼個標籤呢!

區美蘭博士
「學習潛能、認知能力及專注力」認證教練
特殊教育顧問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