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認識你自己的靈魂——朱春林油畫新探之二 作者:範學德
+ 關注
2016-01-20 - 495觀看次數
回應



朱春林主要是畫人物的,但他也畫了一些風景畫,這些風景畫,大都是他在寫生過程中畫的,里爾克講到詩人作詩,梵高和塞尚說起畫家畫畫,首先都提到了一點:尊重自然。梵高在其書簡中告誡朋友,“保持你對大自然的喜愛,因為那是學習更加了解藝術的真正方法。畫家領悟自然、慕愛她,並教導我們去觀賞她。一個真愛自然的人,可以到處發現美。”春林不僅對自然如此,對人物也是如此。他畫人物不是照著照片畫,而是畫活生生的人——模特。觀察,欣賞,思考,繪畫,修改,再觀察。我在他的畫室中親眼目睹了這一切,而且他那麼地全心貫注,以致常常忘記了我這個客人。



2014年春天他去過太行山。半個多月中畫了好幾張畫,最令我吃驚的是他畫的《太行山下的採石場》。他還在太行山的時候,他的學生就把這幅畫傳給我看了,說畫風變了不少。等到我站在這幅畫前一再欣賞時,我的感覺和他的學生是一樣的。問題是,變在哪裡?粗看,色彩上的變化不大,還是春林喜歡的雅色,灰褐色的山,淡紅色的房子,黃色的拖拉機和灰 ​​黃色的土地,構成了幾個大的色塊。但仔細看就會發現,畫面似乎很亂,拖拉機、車輪子、房子、山嵐、木頭,水泥板、小汽車和廠房,都擠在一個畫面上。我從來沒在春林的畫面上看到這麼多亂東西,以往,他的畫面都很乾淨、淡雅,很有結構和層次,但這次,這些似乎都沒有了。 更仔細地看,這幅畫美就美在它表面上的亂。在這亂的底下,是建設中的生機,而這生機又恰恰凸顯在一切都靜下來了之後,也許是採石場還沒有開工,也許是它今天休息,所以,一切都不動了。但這不動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聚集力量,準備新的建設。從“在建設中”這個角度去看這幅畫的結構就會看到,一切的雜亂都在聚合,成長,新生,走向一個新的世界。這麼一看,畫面中的每一個靜物都活了,它們正在動之中,朝著新世界生成。就連色彩和光線也全活了,不是灰暗,甚至也不是春林慣用的高雅的銀灰色,而是一縷淡粉,還有發出亮光的微藍,那藍色連著一個廣大的天空,讓人不自覺地想到,春天來了。一切都在成長之中,走向一個新世界。 朱春林的室外風景畫中還會繼續這一方面的探索嗎?我拭目以待。但我盼望這一方面他能夠更勇敢地探索。自然,我們都喜歡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也愛看大漠孤煙大江東去的壯觀,但在生活中,也有斷壁殘牆,有陰霾蔽天,有建設工地上的萬丈高樓起。保羅當年就寫到,“我們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嘆息,勞苦,直到如今。”這也許有些神秘,但以畫家的直覺,相信朱春林絕對會感受到。那麼,在這殘破之中的自由和喜樂在哪裡?安寧在哪裡?也許,色彩,光線和造型會比言語表達得更多。 另外的一類“亂”突出地表現在春林的一幅室內靜物畫中,畫的名字叫《智慧的開端》。一個桌子上,擺了許多的書。



去年九月我看到了朱春林的另一副畫——《靜物——書》,也是一個書桌上摞了幾摞子的書。那次我從美國飛回北京,聽說798正舉行“王少倫·朱春林油畫作品展”,就約了五個朋友一道,興沖沖地沖向了798的“新繹空間”看畫。就在那裡我看到了那幅畫。畫面的整個背景,無論是牆壁的紫褐色,還是桌子的黑褐色,都有些黯淡,並且,桌面上的斑斑顯示了一種破碎,似乎表現了走向融合的艱難。畫面正前方斜著堆的一摞子書,上面放著一本《紅樓夢》。後面堆著的書是四摞子書排成了一排,它不僅高度而且長度寬度和厚度都遠遠超過了前面的那一摞子書。在這一摞子的最上面放了兩本書,一本是合著的《神曲》,另一本書是打開了的《初戀》。兩摞明顯比例不當的中西方書籍堆在一個桌面上,朱春林要表達的是什麼,觀者感受到的又是什麼?在我看來,這是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撞擊,或者,對話。但這是一個不對等的對話,就是說,不管喜歡不喜歡,中華文化在近代落伍了,不得不面對並且應對西方文化的挑戰。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打開的《神曲》一書,似乎也暗示著,在應對挑戰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對於西方文化背後的信仰,還根本沒有了解呢。


一位文人把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交融比喻為吵架。說雙方吵了三百多年,還沒有見過面哪。五四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兩大口號,請出西方文化中的德先生與賽先生,代表了那一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精英對於西方文化的了解,自此後,這一理解模式一直延續到今天。而胡適,陳獨秀和魯迅們沒有看到,在德先生與賽先生的背後,還有一個耶先生——耶穌,即宗教信仰,而它恰恰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靈魂,道德的根基。莫非,朱春林畫出沒有打開的《神曲》正是對百年曆史的反思,不過,用的是油畫語言。

如果這些解讀是正確的話,那麼,春林的的這幅畫是非常具有創意的,他選擇了一個很普通的物體——書本,反思的卻是百年的歷史變遷,文化的激盪。順便想起了梁啟超的一句名言:“今日之中國欲自強,第一策,當以譯書為第一事。”



相對於《靜物——書》這幅畫來說,《智慧的開端》比較容易理解,很明顯,朱春林是在另外一個層次上探索文化問題:即在信仰這個層面。“智慧的開端”一語,出自所羅門王的一句名言:“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這一觀點,深刻地影響並且塑造了猶太人的靈魂,自然,基督徒也在這個行列中。 正像前面所說的那樣,這幅畫初看也有些亂,但仔細看,就看出來了這幅畫的結構,不過,這是心靈的結構,其中心圍繞著心靈的中心,也就是所羅門說的敬畏耶和華。因為這一位創造了人,將心靈賜給了人同時又以他自己來使人的心靈得到滿足,就像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說的那樣:上帝啊,只有安息在你的懷抱中,我們的心才能獲得滿足。 畫面的中心是一本巨大的書,是一個古老版本的《聖經》,雖然在畫面上看不出來,頗為可惜,但它左側上面的一本外文書還是顯示了這一點,那本書是英文的《新約》。畫面的中心其實也暗示著生命與心靈的中心,即上帝。 由於這個中心在,所以,這幅畫明亮起來了,一種米灰色的光瀰漫在整個畫面上,而六個鮮豔的水果,更是春林畫中一個常用的暗喻——生命的果實。畫面正前方一個小小的鑰匙,注意,是老式的鑰匙,似乎暗示著,當你用心靈的鑰匙打開智慧之門時,


智慧就會結出豐盛的生命之果。

又回到了一個古老的故事,起初,伊甸園中有兩棵樹,一棵是生命樹,一棵是智慧樹。智慧如果不通向生命,帶來的就是死亡。而生命樹,那就是上帝的話。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也是它的完成。

把握住了畫面的中心點,畫面其他的書籍就好理解了,無論是《普希金詩選》,《拜倫傳》,還是《中國文學史》,《歷代文選》,朱春林選擇這些中西方文化的象徵,是要表明知識和文化。但它們是否進入了智慧的開端(入口),這就在觀者的心中了。而觀者本身是否意識到這是智慧的開端,它屬於另外的智慧。

書籍是人類知識的結晶,借書籍來探索人類的心靈,無疑這是朱春林這幅畫最寶貴的地方,也是其靈魂所在。因著這靈魂,一切就都活了,線條、色彩、光線和結構,都被賦予了生命,並且是帶有豐富歷史感的生命,這一切都指向一點,進入智慧之門——敬畏上帝。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在此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認識你的靈魂。失去了靈魂,人與動物就無從分別了。

(未完待續)




《太行山下的採石場》



《太行山下的採石場》局部



《太行山下的採石場》局部





《智慧的開端》



《智慧的開端》局部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Angela Ma
2016-01-20 03:14:56
So nice!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