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從內到外的信仰
+ 關注
2019-03-01 - 420觀看次數
回應


John Wesley preaching to native American Indians. Engraving.

【經文】
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
羅馬書六章15-23節;
雅各書一章19-27節


首先我要多謝香港宣教會給予我這個機會,讓我能參與你們的六十五週年的感恩崇拜,讓我可以分享你們的喜樂。香港宣教會,與我所事奉的香港循道衞理聯合教會,還有協基會、循理會、救世軍等等,都是同出一源,就是約翰衞斯理所帶動的敬虔運動。所以我們大家不單是主內的弟兄姊妹,更是雙生或是多胞胎的兄弟姊妹。

約翰衞斯理所帶動的敬虔運動,可以說是我過去四十年事奉的動力。我很欣賞衞斯理宗教會的傳統,就是衞斯理宗教會雖然有宗派的組織,但她們不是一個宗派,而是一個敬虔的運動。而這種運動,是任何教會,在任何時代都需要的。

大家都知道,衞斯理宗神學有四大支柱:聖經、教會傳統、理智和經驗,所以今日我想用聖經來開始,與大家分享衞斯理神學的傳統。
 


一、馬可福音十二章28-34節

經文記載一個文士來問耶穌有關律法的問題,在一番對話後,耶穌就對那位文士說:「你離上帝的國不遠了!」「離開不遠」,即是說,還未到。究竟文士最後是否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呢?我們不知道。如果不能,那豈不是「為山九仞,功虧一簣」?他欠的是甚麼?

這句話令我想起約翰衞斯理牧師的一篇講章,「差不多的基督徒」。「差不多」,即是還不是,離開不遠,但是未到。

「差不多的基督徒」是怎樣的呢?約翰衞斯理指出,一個差不多的基督徒的內容有:一、異教徒的公正;二、敬虔的形式;三、有誠實的內容,一種服事上帝的誠意,奉行祂旨意的衷心願望,但有了這一切,他仍是一個「差不多的基督徒」。

他又引自己為例說:「我殷勤地避免一切罪惡,且有一顆空諸過犯的良心;愛惜光陰,用盡每一個機會對一切人作一切好事,經常及小心地運用一切公開或私下的施恩方式,努力遵守一種行為上的嚴肅,在各時各地,我站在祂面前,上帝知道我做一切事情都是誠心誠意,有一種服事上帝的真正動機,有一種在一切事情上遵行祂旨意的衷心願望,想使那一位呼召我去打美好的仗及持定永生的神喜悅。但我自己的良心在聖靈指導之下向我證明,我一向都不過是一個差不多的基督徒而已。」

我想想,究竟有多少在座當中的人,能做到約翰衞斯理那種敬虔呢?如果你能做到,我相信教會牧師必定給你鼓掌,一定頒給你一個敬虔獎章。為甚麼約翰衞斯理仍說,這只是個「差不多的基督徒」,是個「離上帝國不遠」的人呢?

原來基督徒生命的開始,並不是我們能做了甚麼,或是做了甚麼善行,而是從信開始。很多時候,基督徒認為自己的言行生活愛心等都比未信主的好,這完全是錯的,未信者所表現的言行生活愛心,可能甚至可以說,很多時候都不比基督徒差。那我與未信主者有何分別?那就是我們相信主。

那麼,甚麼是相信呢?衞斯理提出了幾點:

1. 信是人的謙卑:承認自己不能靠任何善行得救。
2. 信是確信:相信耶穌基督的受死已接納我們進入恩典中,使我們得救。而且有聖靈賜給我們,作為確據。
3. 信是完全的信靠和倚賴,不是一種冷淡、有氣無力的承認和相信,而是全心的傾慕。

我們有這信心嗎?這是信徒生命的開始。
 


二、羅馬書六章15-23節

這段經文談及恩典、稱義和成聖。這經文令我想起約翰衞斯理所說有關基督徒生命成長的教導。

剛才我說,基督徒生命的開始,是上帝的恩典。對約翰衞斯理來說,人的一生都是生活在恩典之中。未信主,上帝對人仍有恩典,這是「先臨的恩典」(prevenient grace),因著這恩典,人在犯罪後仍可尋找認識上帝。人的得救是「稱義的恩典」(justifying grace),還有「修復的恩典」(restoration grace),幫助我們去修復被破壞的上主形像,朝向成聖(sanctification)和完全(perfection)。

約翰衞斯理用了這樣一個例子來描述這幾方面的道理:先臨的恩典就好像一間屋前的門廊,稱義的恩典就像屋的門檻,而成聖的恩典(修復的恩典),就好像人進入了屋子,開始打掃和佈罝房子。先臨的恩典是上主在我們還未認識主前的工作,稱義的恩典是整個過程中必經的,成聖的恩典是基督徒信仰生活的實踐。

談到「成聖」,我們也不能不提約翰衞斯理所提的「基督徒的完全」。很多時候,當我們談及完全時,我們會想到最終最後的結果。但約翰衞斯理牧師提出了一個觀念:「基督徒的完全」,perfecting perfection,完全中的完全。這是甚麼意思呢?

剛才我說,人被稱義後,進入屋內,當然要打掃佈置,但甚麼時候、怎樣的樣子,才算是完美呢?人作了一次打掃佈置,覺得完美,但後來又會發現不夠完美,要再打掃和佈置。又經過一段時間,又覺得不好,要再打掃和佈置。在每一次打掃佈置後,是否不完美呢?不是,是完美的,但再一次打掃和佈置後,又進入另一個完美。你不會說:「打掃了一次,以後不再需要打掃的。」這就是約翰衞斯理所說的perfecting perfection。

基督徒對自己屬靈生命的成長,通常走向兩個極端。一種是視自己已是屬靈的基督徒,「天堂有位為自己留下了!」另一種則常覺得自己軟弱,無法達至完美,最後放棄自己的信仰。但約翰衞斯理所說的「基督徒的完全」,正好提醒我們,我們不是完全的聖潔,但也不是完全的失敗。其實,約翰衞斯理的教導,正是保羅在腓立比書三章12-15節所說的:「這不是說我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而是竭力追求,或許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要我得著的⋯⋯所以,我們中間凡是成熟的人,總要存這樣的心⋯⋯。」(《和合本修訂版》,下同)這裡的「成熟」與前面所說的「完全」是同一個字。《和合本修訂本》譯作「成熟」,但舊的《和合本》譯作「完全」。我們一方面「不是完全」的,但另一方面,也是「完全」的人,這「完全」或是「成熟」的人,會追求另一步的完全。

打掃家居,需要不斷打掃。追求完全,或者用你們教會所定的主題,「追求聖潔」,也是一樣。有一首詩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成聖工夫歌〉。歌詞有這樣幾句:「成聖須用工夫,常與主交談;時常住在主中,飽嘗主聖言;交主兒女為友,幫助軟弱人,凡事不分大小,莫忘求主恩。成聖須用工夫,世事常紛紜;多作靜修工夫,獨與主相親;時常仰望耶穌,你可肖主形,朋友從你行為,看見主聖明。」

成聖,聖潔,達至完全,約翰衞斯理很著重信徒要參與一些教會的活動,如領聖餐、崇拜、團契、立約禮拜,有紀律的讀經生活。今天有些信徒覺得這些只是教會活動,可參與或不參與,甚至因為對教會有很多不滿,所以不參與。但約翰衞斯理看這些是上帝施恩的途徑,幫助信徒生命的生長,進到完全。所以弟兄姊妹,正如聖經所說的:「我們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來十24-25)「離開基督道理的基礎,竭力進到成熟的地步。」(來六1)信徒屬靈生命,藉著上帝的恩典,也因信開始,這生命也要藉着上帝的恩典,繼續的成長。
 


三、雅各書一章19-27節

「聽道要行道」,「在上帝——我們的父面前,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並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剛才我說,有信徒認為參加教會的崇拜、領聖餐、團契等等,只是活動。真的,假若我們只是參加這些活動,沒有將信仰生活中實踐出來,那些的確是活動。但假若我們能將這信仰實踐在生活中,那些便是上帝施恩的工具,讓我們有力量去實踐出來。

追求個人屬靈生命的成長,是敬虔的一部份,但另一部份就是對社會的關懷和追求公義,兩者就好像一個銀幣的兩面那樣,不可缺少。要有內在的敬虔,也要有外在的服事(Inward Experience, Outward Practice)。

在一七八六年八月四日,他指出,「我不害怕,那被稱為循道的人在歐洲與美洲很快消失。我只是害怕,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群死去的群體,有宗教的外形而沒有能力。我不懷疑這會成為事實,除非他們能持守他們開始所擁有的教義、精神和紀律。」而約翰衞斯理認為導致教會的危機,就是這群所謂循道的人,漸漸地變得富有。擁有財富,不去運用,沒關心和賙濟貧窮的人,這是信仰的危機。這句說話不單適用於個人,也適用於教會。聖經說:「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路十二34)

大家都曉得約翰衞斯理對自己的理財觀。他每年賺取的薪金,從30英鎊每年增加至120英磅,但他用在自己身上的仍是28英磅,其餘的都是捐了出來,除了給予教會外,都是用來賙濟貧窮的人。Gain all you can, save all you can, and give all you can(「盡力賺錢,盡力省錢,盡力捐獻」),這是約翰衞斯理的名言,他身體力行,將信仰活在生活之中。今天,我們怎樣運用我們的錢財,實在反映我們的信仰和我們屬靈生命究竟是怎樣。

我留意到,在世界各地,衛斯理運動所建立的教會,不是富有人的教會,最多只是中產教會。在我自己事奉的教會,當然都有幾間大型的教會,但教友大部份都只是中產。有不少教會座落在屋邨中,服侍基層的市民。我們有辦社會服務機構,也是服侍基層市民。我們辦有學校,我們不辦直資或是私立學校,沒有名校,反而不少是「banding」低的學校。因為聖經教導我們,要去看顧社會中弱勢的社群。

社會中貧窮的問題很繁雜,但總是與社會中存在不公有關。約翰衞斯理時代如此,今天也如此。約翰衛斯理的牧養工作,除了關心信徒生命的成長外,也積極關心社會中的低下階層,如在礦坑裡工作的勞工,社會中的奴隸等等。所以今天在世界各地的衞斯理宗教會,都很積極的關心社會的事務,對社會的不公表達出我們的聲音,甚或參與若干的行動。聖經中的教導:「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人與你的上帝同行。」(彌六8)正是約翰衞斯理所實踐的屬靈生命。「與上帝同行」,是內在的敬虔,「行公義,好憐憫」,是外在的服事。
 


結語

我想再引述約翰衞斯理在一七八六年所講的那番話:「我不害怕,那被稱為循道的人在歐洲與美洲很快消失。我只是害怕,他們的存在只是一群死去的群體,有宗教的外形而沒有能力。我不懷疑這會成為事實,除非他們能持守他們開始所擁有的教義、精神和紀律。」

今日是 貴會六十五週年的會慶,我應該講一些恭維的說話,希望教會能繼續大大的發展。但我不能不講,不單只是對 貴會講,也是對我自己的教會講。有形的教會必然會繼續的存在而且可能事工有更大的發展,但假若教會只有外形而沒有能力,只有好像死了的群體的話,相信教會對內對外都失去了生命力。惟有當我們能持守我們開始時所擁有的教義、精神和紀律,個人和教會才有生命力。

我們起初的教義、精神和紀律是甚麼呢?

教義:就是因信稱義的道理,我們從確信開始。
精神:就是我們要在生活中實踐愛與公義。
紀律:就是我們要有紀律的屬靈操練,在完全中邁向完全的成長。

但願上主祝福香港宣教會,也祝福所有屬主的教會和信徒,活出有生命力的信仰。

(編按:本文為作者於2019年2月24日在香港宣教會六十五週年感恩崇拜證道講章。原載於作者網誌。)


作者/ 袁天佑
在香港成長,接受香港教育。曾任中學老師,後成為牧師。在循道衞理聯合教會工作卅八年,二○一六年年初退休。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7211&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