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聖經博物館發現偽造展品的啟示 - 梁俊豪
+ 關注
2018-11-16 - 237觀看次數
回應


(圖片來源:Museum of the Bible專頁)

位於華盛頓,樓高八層,貼地面積四十三萬平方尺,耗資五億美元建成,世界最大的私人聖經博物館(Museum of the Bible)在二○一七年十一月開幕,但是不足一年,博物館在今年十月廿二日正式宣佈,其中最珍貴的十六份「死海古卷」殘篇展品,有五份確認為偽造的。其實在博物館開幕前,學者已質疑這批古卷的真確性,他們發現在二○○二年起,古物市場上突然出現約七十件「看似死海古卷」的殘篇,初步鑑定當中九成是偽造的。而博物館這批殘篇經過三輪類似的鑑定方法,包括檢測其筆跡風格、油墨成份和油墨與書寫材料的關係等,到最近得出這個結果。

聖經博物館創辦人格林(Steve Green)是經營工藝材料連鎖店Hobby Lobby的富商,亦是虔誠的保守福音派基督徒。他的家族在二○一○年前後從古董商大量購入與聖經有關的古物。這十六份「死海古卷」殘篇就是在二○○九至二○一四年間購入,估計花費數百萬美元。格林家族在搜羅古物時亦引起不少爭議,例如在二○一○至二○一一年,美國海關扣查多批寄往Hobby Lobby連鎖店的郵包,發現這些聲稱由土耳其寄出,標示為「瓷磚樣品」的郵包,實為合共數千件古物,相信是從伊拉克偷運出境,當中包括刻有楔形文字泥板和磚、泥印壐(clay bullae)和圓筒石印章(cylinder seals)珍貴古物等。二○一八年七月格林家族與美國司法部達成協議,會把所有古物歸還伊拉克,並向司法部繳付三百萬美元訟費。

格林及其家族花費巨款搜羅大量聖經古物作為展品,根據博物館宣言,目的是要讓聖經的故事活現在大眾眼前,以致人們更確信聖經的權威性和可靠性。華人教會對類似的想法並不陌生,認為考古資料可作為聖經可信性的「外證」,例如有人認為位於死海西北部的一處龐大古城遺址,就是舊約聖經的所多瑪城,因此證明聖經資料的可信性。另外,在土耳其亞拉臘山找到的石化木結構,被視為挪亞方舟的殘骸。在不少護教資料中都可見到這類例子,目的是要說明,聖經記載的資料有事實根據。然而這類「事實」的真確性經常受到質疑,好像被指為所多瑪城的遺址,其地理位置和年代都與聖經的所多瑪城有出入。而在亞拉臘山找到的挪亞方舟殘骸,亦被指是偽造的。

出於護教的熱忱而尋找支持聖經可信性的「外證」,並不限於考古遺蹟,也包括一些非基督教經典典籍,例如第一世紀猶太歷史作家約瑟夫的著作《猶太古史》,記載了耶穌(18.63;20.200)、施洗約翰(18.116-118)、耶穌的兄弟雅各(20.200)以及其他福音書中出現過的重要人物及事蹟,又補充了新約時代的宗教及歷史背景資料。因此,不少信徒認為這可引證福音書的歷史性和可靠性。可是,信徒閱讀或引用約瑟夫的資料時,可能單純地以為約瑟夫是不偏不倚地「如實」記述歷史,又忽略了這些資料的真確性問題,尤其是關於耶穌的描述,常帶有濃厚基督教色彩,令人懷疑這部份是否由後世信徒加插或改動。

接觸古物古蹟時易忽略的兩個問題

我們渴求從古物、古蹟或古籍中,尋找信仰的確據或經驗,到底是甚麼一回事呢?這種渴求或好奇,可能是許多信徒喜愛參觀古物博物館,或是追訪耶穌生平足跡和保羅宣教旅程的動力來源。試想像在博物館見到一艘在加利利海出土的古木船,時代和尺碼都與耶穌時代人們所用的相符,我們很自然會聯想到:這船會否就是福音書記載耶穌及門徒的事蹟中出現過的漁船?這種聯想已令我們心感震撼。又想像遠赴相傳是耶穌向門徒宣講的加利利海邊,或是祂施行過神蹟的城鎮時,配合閱讀福音書經文,我們會有靈性受觸動的感覺。這就是「古物」及「聖地」的魅力所在,它們具有神性力量,類似教會傳統的聖人遺物的功能,把古人與今人的世界結連起來,接觸「古物」及「聖地」帶給信徒與主相遇的主觀經驗。部份人因這份尋求信仰經驗的渴求,或是作為宣揚信仰的事工,以收藏相關古物為志業。這引申到兩個複雜的問題:涉及龐大的金錢利益,和忽視古物的真偽問題。

古董市場的運作有黑暗的一面。由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一九七○年制訂公約,要求會員國禁止此後出土的文物非法進出口。按此公約要求,格林必須把收購了的泥板及印章,歸還伊拉克政府。這類一九七○年後出土的古物非法地流入市場,過程相當曲折,大有可能是不法份子(如恐怖份子ISIS)從博物館、學術機構或私人收藏中掠奪得來,然後以高價賣給古董經銷商,以賺取軍費。換言之,新近在古董市場上出現又來歷不明的「古物」,如果不是非法偷運出境的,就根本是偽造品。兩種可能性的出現,都是由於市場的巨大需求,尤其是收藏家基於信仰緣故甘願高價收購珍貴古物。格林在短時間內尋覓大量古物作展品,當時在古董商之中是人所共知的事,正因這樣,令不法商人以及偽造者有機可乘。

大部份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因此只能收藏古物的仿製品,這是我們參觀這類展品時要留意的。一般人沒有足夠能力分辨真品、仿製品和偽造品,只能粗疏地認為展品能豐富他們對聖經背景的想像,覺得信仰知識得到鞏固,便心滿意足。博物館或教會也抱著教育大眾的目的,有時也不太著重展出古物的真確性,以及古物對重構歷史的有限性,以致誇大展品所能揭示的歷史情景,好讓參觀者更易置身其中。

同樣情況也出現在不少聖地考察團,團友要有心理準備,最後可能發現沒有足夠歷史證據支持該朝聖目的地,有發生過所宣稱的聖經故事。近年也有不少教會信徒熱衷舉辦「逾越節」、「住棚節」等猶太節期慶典,體驗在聖經中其屬靈意義。筆者也有參與過這類猶太節期慶典,但作為聖經研究工作者,想到每項安排及講述的歷史根據十分薄弱時,就會對舉辦這類活動的價值存疑。

然而,我想強調無論是參觀博物館、遊歷聖地或是體驗猶太人生活等活動,對普遍信徒確能產生教育作用,但若要由古物、古蹟和古籍等有助了解經文脈絡的重要「資料」轉化成「知識」,需要經過細密的歷史重構,這過程需要檢視歷史證據,並作出合理論證。這類歷史情景的重構,需要信徒親身去摸索和想像,情形有如閱讀歷史小說,讀者的想像和建構是最深刻和最有趣的過程,但當把小說拍成電影時,觀眾的想像空間就大大減少。所以最近英國著名古羅馬歷史學家畢爾德(Mary Beard)表示,她不會為有「故事重構」(即有穿起古裝的演員扮演歷史人物)的歷史紀錄片擔任主持,因為製作歷史紀錄片,應該把「歷史重構」的工作交給觀眾,讓觀眾自行判斷、想像節目所鋪排的資料和論據。同樣道理,教會領袖應多培養信徒對聖經背景歷史重構的想像力,讓他們再次參觀博物館、遊覽聖地或是閱讀典籍時,更懂得欣賞和鑑別這些資料的價值。


(作者為香港神學院聖經科副教授。分題及內文粗體為編者所加及標示。)


參考資料:

“1970 Convention |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Accessed November 3, 2018. http://www.unesco.org/new/en/culture/themes/illicit-trafficking-of-cultural-property/1970-convention/.

“Bible Museum Say Five of Its Dead Sea Scrolls Are Fake - CNN.” Accessed November 3, 2018. https://edition.cnn.com/2018/10/22/us/bible-museum-fake-scrolls/index.html.

“Five of Museum of the Bible’s Dead Sea Scrolls Are Forgeries.” 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October 22, 2018. Accessed November 3, 2018.  https://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2017/11/museum-of-the-bible-dead-sea-scrolls-forgeries-history-archaeology/.

 “The Guardian View on Historical Reconstruction: Don’t Let It Close down Arguments | Editorial | Opinion | The Guardian.” Accessed November 3, 2018.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18/oct/28/the-guardian-view-on-historical-reconstruction-dont-let-it-close-down-arguments#comment-121971143.

“U.S. Returns Thousands of Smuggled Ancient Artifacts to Iraq.” Reuters, May 2, 2018. Accessed November 3, 2018. https://www.reuters.com/article/us-usa-iraq-artifacts/u-s-to-return-thousands-of-smuggled-ancient-artifacts-to-iraq-idUSKBN1I326R.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6237&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內地代表出席雅加達青年洛桑大會
六年前,中國大陸代表團曾受內地政府阻止,無法出席第三屆洛桑大會二○一○年開普敦普世宣教會議。今年,中國代表卻能出席八月三日至十日在印尼雅加達舉行的青年洛桑大會2016(YLG2016),幾近逐一跟世界其他地區代表討論合作策略,努力尋求如何能夠成為全球使命的夥伴。 YLG2016假印尼雅加達希望之光大學(Universitas Pelita Harapan)的環球校園舉行,有千多名來自一百四十多個國家的年輕領袖和導師參與。YLG2016大會項目設計主席賓遜(David Benson)指出,大會主題為「在那偉大故事中合一」,圍繞上帝的旨意貫穿人類歷史的聖經故事,重新聆聽上主召喚人去創造、悔改、祝福、關愛、復和、和敬拜的洪音,「在廣闊的多元文化中交流各自的故事,我們都受啟發去重新想像何謂培育神的世界、轉離偶像崇拜、回應救贖、重建和平,以及為神的榮耀作工。」 大會期間,參加者梳理了這一代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如何在懷疑的世代傳揚基督真理、傳揚整全福音及基督於貧窮和環境之上的主權意味甚麼、如何回應性觀念的不同概念、受迫害的教會,以及福音派在未來數十年要面對的主要挑戰。 在各全體大會之間,留有大量時段供禱告及策劃全球使命之用。參與者更自發組織了超過五十個按主題編排的會議。聚會項目還包括一系列的實驗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通過討論,藉新創的宣教計劃具體開展合作活動。大會結束之日,已收到超過五十九份可行宣教合作項目的意見書,部份更將獲資助基金撥款啟動。 而「開普敦承諾書」(Cape Town Commitment)中多個重大的宣教議題,成了YLG2016分區大會和卅五個工作坊的焦點。此外,資深和年輕領袖亦有機會單對單會面,彼此交流。為了強調「連結」於YLG2016的重要性,大會安排了大量的自由時段,這促使參與者騰出更多心靈空間。 內地代表在大會中跟與會者分別「使命中國2030」的願景--希望到了二○三○年,可向海外差遣合共二萬名宣教士。他們與YLG2016的非洲與會者的討論成果尤其豐碩,因為有一百多萬中國人正生活在非洲大陸,成了非洲教會鮮有接觸的群組。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