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為基督贏得這城市:非洲宣教士李文斯頓的感人故事
+ 關注
2018-04-09 - 2424觀看次數
回應

編語:十九世紀初,海外的許多基督徒為了回應神的呼召:“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他們甘願背井離鄉、前赴後繼、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去傳揚耶穌的福音。而今天這篇文章中講述的,就是非洲宣教之父李文斯頓,他用生命來為主擺上,做美好見證的感人故事。

1813年的3月19日,李文斯頓出生在蘇格蘭克萊德河畔的布蘭弟里鎮,由於經濟條件拮据,李文斯頓很小的時候就和父兄一起打工賺錢來養家,他的父親做茶葉生意,是一名敬虔的基督徒,每到禮拜日,都會讓李文斯頓坐在客廳大椅子旁的一塊膝墊上,給他講宣教士在異國拓荒開墾,傳福音的故事。

有一次,李文斯頓在讀到荷蘭宣教士郭實臘所寫的「中國的呼籲」:“聽,在中國那一片禾場上,在成千上萬未能聽見福音在吶喊,為什麼我們的回應只是一聲嘆息,那傳福音的人在哪裡?海外宣教士為何總是那麼少?”

這一段話寫得多好啊,成千上萬的靈魂吶喊,只換來我們的一聲嘆息,但卻深深地紮根在李文斯頓的心底,後來他在日記中寫到:“我的一生,除了解救人的靈魂之外,沒有第二個選擇,我將全力朝此目標,裝備自己。”

那時候,他最欣賞的人就是到中國宣教的郭實臘,郭實臘是他小時候最崇拜的英雄,當他稍微長大之後,他才發現其實郭實臘本身也有崇拜的英雄,就是那位永生上帝的兒子:人類的救贖主,他決定要去宣教。

然而,為了維持生計,十歲那年,李文斯頓不得不進入到一家棉紗廠工作,每天清晨五點鐘起床去上班,一直做到晚上八點鐘才結束。每晚紗廠關門後,他還拖著疲憊的身體去夜校上兩小時課,就這樣持續堅持半工半讀有十三年之久,憑著自身的勤奮與努力,在1836年,剛滿20歲的時候,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格拉斯哥大學的醫學院,並且也在一所神學院兼修神學課程。

1838年,李文斯頓在讀大二時向“倫敦宣道會”申請成為海外宣道士。

可遺憾的是,當李文斯頓正準備在大學畢業後,即將進入到中國宣教的行列中時,卻因為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他不能如願前行。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在街上卻聽見當代著名的宣教士摩法特所作的關於反對販賣奴隸的演講。演講接近尾聲時,摩法特突然改變話題,大聲疾呼:“我經常從非洲最南端往北望去,在黎明的晨曦之中,我彷彿看見無數正在炊煙裊裊的村落,卻看不到任何一位宣教士。”

這句話,就好像一擊重錘深深地敲打著李文斯特的心田,他彷彿聽見一個親切的聲音在他耳邊響起,詢問他說:“無數的村落,沒有宣教士,沒有福音,沒有基督,沒有救恩,沒有生命,沒有光,只有罪、黑暗和死亡,然而那卻是你將要去的地方,你願意奉獻一生的時間為我擺上嗎?”

李文斯特毫不猶豫地回應神的呼召說:“我願意!”

1841年,李文斯特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抵達非洲。他剛到非洲時,十分不滿只有沿海地區的宣教工作,於是尋找遠離其他傳道站的工作,深入內陸拓展。

就醫學而言,他是第一位進入非洲內陸的醫生。在這片瀰漫傳染病和熱病的土地上,他和當地人一起暴露在疾病的危險中,用少數,簡單的醫藥為他們醫治。

就地理而言,他是第一位畫出非洲內陸河川、山脈的人。就在他最後離世的那段日子,還在孜孜不倦地跟隨大象的腳踪前行,企圖找出尼羅河的發源地。

就政治而言,他是終止非洲人被販賣為奴的關鍵者,為保護非洲逃奴,他曾多少次冒著生命的危險,與狡猾的奴隸販子頻繁進行頑強的對抗,以製止他們做這種傷天害理的勾當。

就探險而言,他是打開外界進入非洲的先鋒,也多次和當地土著人,包括食人族,從被敵視、攻擊,到被用最好的食物款待的經驗。

就文化教育而言,他也做出了自己獨特而卓越的貢獻。 1847年,李文斯頓在南非的克羅本,帶領兩百多個土著首先加深河道,建築水壩,又建造房屋、學校、住家和教堂。此外,他也與土著翻土撒種,栽種玉米和南瓜等。不久,隨著到克羅本學校學習的人數越來越多,李文斯頓繼續設立高的學制,興建學生宿舍,招收遠方的學生就讀,也邀請世界各地的宣教士前來協助。 120多年後,李文斯頓當初建立的克南本學校已發展成為中南非洲的教育中心。

可李文斯頓所做的這一切,並非是為了給自己揚名得利,而真的只是為了把上帝的愛,耶穌的救恩帶給那陷入困苦與戰亂的未知之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非洲,在非洲宣教的37年時間裡,他行走三萬里,不管在怎樣的情況下,從未對任何人—包括食人族與奴隸販子發射過一粒子彈;他甚至和吃死人的食人族同住,都是為了接近他們,給他們講福音,讓他們明白他們也是上帝最美好的創造。他用上帝的愛去愛那些原本不可愛的人,然而,這就是最真實的信仰,努力行出了耶穌的榜樣,散發著基督的馨香。

然而,作為一名非洲拓荒宣教士,他知道自己要面對無數的危險、艱難,試煉與考驗,在非洲傳教的每一個腳印,都浸透著他的血與汗。這其中包括,他的左手被獅子咬傷致殘,落下永久的後遺症,終身不能抬起;他的女兒第一次見到他的時候甚至不認識這個父親,第三個孩子病死在那個缺乏醫療設備、環境極其惡劣的蠻荒沙漠。

還有一次,他深入叢林,那裡的原住民把他的食物,山羊,甚至連裝藥品的箱子也給偷走了,使他在一個熱病猖獗的地帶,度過了整整四年沒有藥物,令人難以置信的艱苦生活。然而,即便是這樣,他堅持宣教的信心也始終不改,絲毫未能動搖。

在那個從來沒有外人進入過的非洲內陸,李文斯頓卻憑著一顆堅定仰望上帝的信心前進,時刻面對著不知是敵是友的土著、面對各樣的異教巫術、面對恐怖的各樣野獸的襲擊、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面對各種傳染病的危害、面對同行人的人性弱點、面對缺衣少食、面對常年的孤獨、面對在沙漠中艱難的前進、在河水中與大河馬鬥爭,在土著包圍圈裡用冷靜化解冷漠、在蟻群旁駐營躲避獅子、在巫術漫天的部落講福音、在奴隸販子的槍口下解救奴隸……

由於李文斯頓想繼續留在非洲,但又考慮到那裡的安全因素問題,他就只有把妻兒送回到英國去,自己則長期忍受與親人別離的痛苦生活。在一封寫給妻子瑪麗的信中,他這樣表白道:“且讓我們先盡本分服侍救主,我們將來會再相見,巴不得那個時候就在目前…………我至誠地對你說,我最親愛的,當我結婚時,我愛你;而當我們相處得越久,我愛你也越深。請把孩子們拉到你身邊,代我吻他們。告訴他們,我是為了耶穌而離開他們的。”

多年以後,當瑪麗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漂洋過海,跋山涉水,來到丈夫的身邊準備與他團聚,可卻因為在旅行途中感染了熱病,不幸逝世。李文斯頓把妻子葬在非洲一棵巨大的麵包樹下,把墓碑插在地上的時候,他像一個孩子般失聲痛哭。此刻,這些足夠殘酷,能將成千上百世人壓垮的重擔、試煉與考驗,會征服他嗎?

李文斯頓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我的耶穌,我的君王,我的生命,我的一切,我再度把完全的我奉獻在你手裡。我不再視我所擁有的或將要做的事情為寶貴。除非它們和基督的國度有關。”

這一切,神藉著與李文斯頓同在而把他托住。這一次,即使面對喪妻的悲痛,李文斯頓還是決定繼續走下去,一次比一次深入非洲,孤單但永遠不孤獨,靠著上帝的恩典,沒有什麼事可以阻擋他繼續前行。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契而不捨的事奉精神,李文斯頓一生走過的地方,150年前,全未聽過福音,150年後,卻有兩億基督徒。非洲地圖上,現仍有30多個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後世的人稱他為“非洲之父”,他深得非洲土著的尊敬和喜愛,至今非洲人仍稱他是“非洲人的朋友”,從來沒有一個人能享受這樣的待遇,李文斯頓得著了非洲人的心,他也為主得著了這片原本可怕的蠻荒之地。

默想:在這末後彎曲悖逆的時代,今天的教會,希望能夠興起更多的像李文斯頓,克利威廉和戴德生那樣的海外宣教士,回應神的呼召和差遣,將上帝的永恆之光照亮到更多的未得之地,拯救更多失喪的靈魂。在面對現實環境的逼迫,各種危險、試探的侵襲,能剛強壯膽,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文章轉載於來自《活水泉》2018-04-03 言雨,微信號Glivingwater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