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馬太福音5章1-16節:山上寶訓
+ 關注
2016-07-17 - 825觀看次數
回應

馬太福音五,六,七章 【山上寶訓】

 

馬太把山上寶訓列在加利利工作的前頭,如果路加所記的是同一教訓的話,似乎在幾個月以後,就是揀選十二門徒那個時候(路六:12-20)。一定是馬太認為山上寶訓乃是耶穌一切教訓的縮影,而衪全部的工作就是那些教訓的一種說明。

 

 

山上寶訓既然包含了主耶穌教訓的中心,它在新約的地位,像十條誡命在舊約的一樣。所以每個基督徒要能夠緊記,並把它在生活上實行出來。

 

講述寶訓的是那一座山並沒有明白記載,據遺傳說是[哈聽山]( Horns of Hattin )。

 

馬太五章

 

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己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牐太五:1 節--- 衪是[上了山,既己坐下]。在路六:17衪是[下了山,站在一塊平地上]。那是說從一個更高的地方下來,照情形看,說話所佔的時間可很長,衪可能有上山也 有下山。 兩處的記載有些不同,我們不能確定究竟是只有一篇教訓而有不同的記錄呢,還是實際上這是同一篇教訓在不同的時候講出來,耶穌是不斷地教訓人,似乎可能衪說 這些話用不同的方式有幾百次那麼多。這也可能是衪主要的教訓彙記在一起,是一種關於衪重要訓誨的簡述,這些記在字句上極優美,所含的教訓也是無可比擬的, 在文學上也找不到更好的作品。

 

太五章 1-12 節 : 論福

 

在這裏耶穌發出奇異論調,稱那些一般世上人認為可憐的人為有福的人: 虛心的,哀慟的,溫柔的,饑渴慕義的,憐恤人的,清心的,使人和睦的,為義受逼迫的。 這與世界的標準恰恰相反。但是對於每一種人,並非在於不幸處境的本身有甚麼好處,乃是在於將來的榮耀賞賜。對於耶穌,衪很知道天上要比地上生活超過無數倍,因此衪認為任何一種情形如果能夠增加渴慕天上都是一種福氣!

 

太五章3-12 節: 這裏起碼有四個方法來理解這八種福氣:

 

(1) 是門徒和所有信徒的倫理法典和道德標準;
(2) 是天上價值觀和地上價值觀的對比,即是永恆與短暫的對比;
(3) 是法利賽人的膚淺信仰和基督所期望的真實信仰的對比;
(4) 表明舊約所期待的,將會在新的國度裏成就。

 

你不能把這些[福分]當作多項選擇題----選取你喜好的而放棄其他。八福是一個整體,指出跟隨基督的人所應當做的事。

 

 

太五:13-16 節 信徒是世上的鹽和光

 

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這是說到信徒在世界上是有防腐及指引的作用。耶穌說衪是世上的光(約八:12),衪的光照到衪的門徒身上,他們把衪的榮光反映出來。一個人最高尚的目的,就是藉著他的生活樣式,使他的同伴不能不把榮耀歸給神!

 

在耶穌那個時代,在人們的心目中,鹽與三種品質有關:

 

與純潔有關------ 鹽是萬物中最潔淨的,因它是從最純潔的兩種東西---太陽與海水而來,鹽的確是首先奉獻給上帝的祭物,猶太人在一日的末了獻鹽為祭,因此基督徒若要作世上的鹽,他必須是純潔的榜樣。

 

我們生活的世界有一個特徵,就是標準低落;誠實,工作勤奮,正直與道德等標準,都在走下坡;基督徒必須維持崇高的標準,在言 語上,行為上,甚至在思想上,保持絕對的純潔。現今資訊發達,充滿誘惑人犯罪的世代,基督徒不能與世界隔離,但必如雅各所說:"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一:27)。

 

與防腐有關-------- 鹽保存了食物免於腐壞。基督徒要作世上的鹽,也就必須對生命有防腐性的影響力。我們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跟某些人在一起易於為善,跟另一些人 在一起易於使標準鬆懈。 基督徒在任何的社會中,必須是防腐的潔淨劑,因他的在場,敗壞得以除去,影響其他的人易於為善。

 

與調味有關------- 沒有鹽的食物就沒有滋味,甚至成了令人生厭的東西。基督徒對於生命,正如人對於食物一般。在這憂患的世界中,不可隨波逐流,基督徒應當是唯一保存平靜的 人,在這沉悶的世界中,惟有基督徒仍有充份喜樂的生命,在這生命中應有純潔的光輝,不論在甚麼樣的環境中,基督徒要作世上的鹽,就必然成為世上喜樂的散佈者。

 

鹽若失了味----- 鹽並不會失去它的鹹味的,除非混有雜質。當鹽分失掉只餘雜質時,便淡然無味,只好扔掉了。耶穌作此比喻,也帶出當時巴勒斯坦的生活習俗,在巴勒斯坦普通人 家的火爐是建在房子外面的,用石塊砌成,底下鋪磚,為要保存熱度,乃在爐底的磚上面,放一層厚厚的鹽。經過長的時間,鹽全部被燒壞了,就拿起磚來,把鹽拿 開,丟棄在爐外---- 鹽既己失去了熱磚的能力,就把它丟棄了。這可能正是所描述的情形。

 

其中最重要的要點,正是新約中重複再三所提示我們的---無用就招致災難。

 

基督徒沒有達到他們作基督徒的目標,就正走在災難的道途之中。我們應當作世上的鹽,如果在我們生命中,沒有潔淨防腐的能力,沒有應有的光輝,我們就徒負主恩。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早期教會應用這段經文的方式非常奇特。在猶太人的會堂中有一種規矩,如果一個猶太人背叛了信仰,後來再回頭,在他被 接納回返會堂之前,他必須躺在會堂的門口,請走進來的人用腳踩在他的身上。有些地方的基督教會也承繼了這傳統;凡被教會法規驅逐的基督徒,在他被蒙接納歸 回以前,也被迫躺在教堂的門口,對走進來的人說:[踐踏在我身上,因我是失了味的鹽。]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