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萬民作主的門徒」是教會的使命,也應該是每一個基督徒的人生使命。(參太二十八18-20)但不少人以為要訓練人做個好門徒,只要將他送去教會就可以了。誰料他們忽略門徒訓練,是要由家庭做起的,以致原以為可以「慳水慳力」的,卻變成「嘥水嘥力」呢!
首位老師
在一般的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學習吃喝、溝通、說話、玩樂、識字等,都是由父母教導的。父母須知道我們安排很多訓練與課程給孩子,但我們的言行生活習慣便是他們潛移默化的學習課程。我們的飲食習慣、生活喜好、說話態度、思想價值、宗教取向等都正面反面地影響他們的成長。你想一想如果家長是迷信的人,上街見到尼姑會說:「見唔到,見唔到!」飲茶排隊取到14號輪候籌時會說:「呸!大吉利是!」當被人關心問候身體是否有病時會說:「我啋過你!冇病!冇病!」孩子是否會被感染為一個禁忌多多、迷信八卦的人呢?
培育疏漏
不少時候家長誤把培育子女靈命成長的責任全交給教會,又把培育子女智慧、體能和社交的責任全交給學校。牧者若誤以為教會只關顧會眾子女的靈性成長,便會忽視關懷他們入讀哪些學校,也忽略關注他們的智能、體能與社交的發展。老師若誤以為只要盡力教學,叫學生用功唸書上進便已完成責任,便不會關心學生的靈命成長和品德發展。這樣,家長以為已經為孩子付出很多時間和金錢,卻發現事倍功半,白費心機。原因就是孩子的培育疏漏。 所以家長應當認真檢視子女的培育情況了。
分工合作
培育工作固然需要分工合作,但如果分工者彼此沒有溝通,總是想當然地把學生的全人培育分開多個部分來做的話,到底有沒有過度重覆,又有沒有重大忽略呢?因此,有孩子自幼跟父母返教會聚會,又在基督教學校讀書,卻仍是滿腦子世俗思想,對聖經價值觀敷淺或無知,又或不曉得如何與人相處。我們應該檢討分析是甚麼地方出了問題?當然大部分人都會說是家庭教育方面出了問題,然而難道教會與學校兩者又可以完全卸責嗎?教會應當教導家長怎樣在家裏親自教導子女認識真理的應用,並且以行道的生活模式栽培兒女實踐真理;教會也可協助家長成立家庭支援小組,讓家長同行分擔彼此的挑戰。家長也應關心子女在學校與教會的學習情況,不要把子女教育全部都假手於人。
由家做起
當我們領受使人作主門徒的人生使命時,不要只想如何帶領親友信主返教會,又或怎樣支持宣教工作,卻忽略思考當如何培育家中子女,使他們作主的門徒。當然成敗的重要關鍵是我們為人父母的是否一個好的門徒?舉例:我們都渴望子女勤做運動,身體健康,但假若他們常見我們看電視體育節目,卻從不見我們打球做運動,他們會否也養成看電視、喝汽水、吃薯片的習慣,疏懶於運動健身呢?因此,我們也當接受裝備做個好門徒,又學習如何培育自己的子女成為主的門徒,並付諸行動。我們應知道神在舊約時代訂下了重要的培育模式,就是父母先領受真理教導,然後在家庭生活裏教導兒女學習遵行。(參申六6-9)神在新約時代更明示在教會擔任領袖的條件之一,是在家裏能教養兒女端莊順服。(參提前三4-5, 12)因此,你當知道神十分重視我們的家庭教育呢!
結語
我鼓勵家長反省自己對聖經真理的認識和應用到甚麼程度,自己是否基督的好門徒?又認真檢視培育子女成長的情況,有沒有優化與更新的空間?我們也應考慮參加教會的門徒訓練課程,學做耶穌的好門徒,作子女的美好榜樣,感染他們也學做基督的小門徒。深信我們一家的成長必然蒙恩得福!
劉志良牧師
18/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