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教會慶祝復活節的真義》
+ 關注
2021-03-13 - 618觀看次數
回應

 

       復活節—顧名思義是記念並慶祝耶穌復活的節日。耶穌死而復活是基督教信仰的基石,是救恩的核心。上帝預備的救恩在耶 穌復活的神蹟中得以成全,使全人類的希望和期待得以滿足,而我們按創造週期的首日,每週奉主的名聚會正是含藏這個意義, 並稱之為「主之日」或「主日」,也同時讓每年的復活節成為教會年曆的最高峰和喜慶的日子。

       今天,無論是有否根據教會年曆作節期的安排,大部份的自由教會都慶祝復活節。 雖然我們每主日都在宣告和慶祝耶穌死而復活(有一種說法是指每週首日都是一個「小」復活節),但是,每年的復活節卻把耶穌復活這單一主題放大,讓我們能更深入地進入基督福音的奧秘裏。教會慶祝復活節時,信徒明白其重要性嗎?基督教的復活節到底向世人宣講的是甚麼呢?

1. 基督復活:把人類必須面對死亡的事實擺在眼前,且凸顯我們隱蔽已久的罪—就是死亡的原由,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藉着耶穌,神又展示祂為人類預備的救法,祂的寶血是為眾人免罪而流的(太廿六28),耶穌被 差來為眾承擔罪的審裁,讓信者的罪得被赦免,從罪中釋放出來,好準備面對最後的審判;「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 (羅四25)耶穌的死亡與祂的復活緊緊相扣,並非單一、孤立的事件:沒有死亡,就不能復活;沒有罪的因由,又何來審裁?保羅指出這是關鍵之所在,說: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 你們仍在罪裏。」(林前十五17)

2. 基督復活:解構人類對「死亡」作為盡頭的看法,打開人類自身「短暫」、「局限」 的疆界,進入生命的奧秘、永恆、無 限的探索與想像,並敞開領受「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是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 的。」(林前二9)對死亡的彼岸從今可以按應許而想慕。

3. 基督復活:既然因基督的復活,信者得稱為義,基督的升天更為人奠定了蒙神喜悅的生命所獲的後續,基督成了義者的先軀,因為祂對神的愛與順服是至死不移的,「所以」神將祂升為至高,賜祂⋯,使榮耀歸與上帝。(腓二5-11) 祂的死而復活、繼而升天為人類接合了「今生」與「來生」的因果關係。

4. 基督復活:影響我們的將來,就是「在基督裏」隨祂復活:「但基督已經從死裏復 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 十五20)沒有耶穌的復活,我們不會知道祂除了擔負我們的罪之外,還勝過死亡,而祂的復活已作為我們復活的憑據:「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 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羅六5)「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 (林後四14)

5. 基督復活:使我們雖在地上,卻活在復活主神聖的臨在中,得享「以馬內利」 的真相,就如往以馬忤斯路上的門徒一 樣,「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祂來,忽然耶穌不見了」(路廿四31),如今認識復活的主,再不憑眼見,卻天天經驗祂復活的超越、同在的現實。況且耶穌以祂復活的榮體坐在父的右邊,長遠為我們代求:「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 裏復活,現今在上帝的右邊,也替我們祈 求。」(羅八35)藉耶穌的復活到父那裏去,我們的心就得以充滿祂的喜樂,這 樣分享耶穌基督的生命所帶來的更新與充滿是無人能奪去的。(約十七13)。

       因此,教會群體無論是在每個主日(就是 主之日),還是在復活節(日)中,這信仰主題對我們都是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相信主耶穌成就了那差祂來者的工—為我們死了,也復 活了—我們信祂的就被祂復活的生命養育: 得了成為神兒女的權柄(約一12)、得了天國 後嗣的身份、得成為神的用人:君尊的祭司、 聖潔的國度、神的子民,宣揚祂的美德,為祂作見證,作為祂好消息的傳言人,並以生活言語、行動存留,讓所信之道被具體化—道成 了肉身—如保羅作的見證一樣,「已經與基 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着」(加二20)生活顯明基督復活的大能!如此,復活的主既然隨事隨在, 對於每天在生活中遇見的問題與困局,耶穌的復活就是答案,正如祂自己的宣告:「我就是 道路、真理、生命」(約十四6),或是更直接點:「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或譯作: 我是復活和生命)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 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約十一 25-26)耶穌是生命的源頭,也是生命的承托並永活的同行者,更成為我們今天生活的盼望、將來的榮耀。

       由上述經文可見,耶穌復活是一項劃時代的神蹟,改寫了人類歷史的軌跡,轉化了人類的結局,為這世界帶來可見、可聽、可觸及的新希望。在聖經的記載中,耶穌的死亡帶來大 自然的哀慟:遍地黑暗(太二十七45;可十五 33;路二十三44)、地震、磐石崩裂等(太二 十七51);耶穌的復活有主使者/少年人的報 信(太二十八1-7;可十六2-7),而路加與約翰只是描述石頭從墳墓挪開(路二十四2;約二 十1)。聖經沒有刻意以歡慶的語言描述耶穌復活的場景,反而更多專注於其他人的反應: 害怕、歡喜、驚恐、發抖、驚奇、猜疑、不相信、稀奇等。對於聖經中的人物來說,他們既沒有預計耶穌會復活,更不明白耶穌復活會帶來翻天覆地的結果,直到他們面對面經歷復活的耶穌:愁容、沮喪、疑惑都消失了,還要消化這突如其來的轉變!連定意除滅一切跟隨耶穌的人的掃羅也不得不下跪、悔改、被復活的 主收為國用,餘生為主奔波勞苦,果敢地為主復活作辯證!

「復活節」的來源及涵蓋

       耶穌的復活在四卷福音書上都有記載(太 二十七62-二十八20;可十六1-20;路二十 四1-53〔徒一1-12〕;約二十1-29,二十一 1-25),祂的復活是在「七日(或譯作一週) 的第一日」發生。在傳統的認知上,初期教會認定這一天,就是猶太逾越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作為慶祝耶穌從死裏復活的日子。按福音的傳開,這日子也被眾教會所認受,直到如今。但是按禮儀歷史學者保羅.布萊德肖 (Paul Bradshaw)所說,他認為還有另一個 可能比這個傳統「復活日」更早的起源,就是以逾越節晚餐為起點,陳述「基督福音的奧秘」作為記念耶穌基督帶來的救恩 — 包括基督的受難、死亡、復活在其中:先是 猶太逾越節那一夜(彌散月14至15日),1 到 復活清晨—神聖的三天“Holy Triduum”。學者們認為,這不是初期教會把基督教「猶太化」 的嘗試,而是把猶太年曆「基督教化」的做法,使逾越節和「復活日」的焦點重新放在基督作為「逾越羔羊的祭獻」上(參林前五7)。 這樣聚焦在逾越奧秘(Paschal Mystery)的慶祝更有效地將耶穌的事蹟與舊約和猶太人的傳統結連,避免「新」約被孤立並與「舊」約疏 離,而且這樣也較容易讓人看到福音的全貌。

       耶穌的復活既然不是單一個別事件,是與猶太人的逾越節相關,同樣地,也不能與祂其他的事件與工作分割。前文已經提及:耶穌若沒有生就不會死,若沒有死亡就不會有復活,若沒有降下來就不會有升天,若沒有升天就沒有再來,若沒有登上寶座,也沒有最後的審判。這是基督事件最基本的因果邏輯:耶穌 的事件是環環相扣、首尾呼應的,若能活現在 教會節期的框架中,教會就不單是年復一年循 例慶祝,而是承認愛我們的主走進了人類的時 空,更新生命—時間,教會願意時時刻刻都 在陳述祂的故事,並指向最終神所命定應許給 子民的方向。因此,復活節的慶祝自然不是獨立的,復活是耶穌帶來生命的高峰:它自大齌期中的預備—悔罪、自省、禁食、靜默;在 人類的幽暗、天地的昏黑、陰間的惡勢中領人 出死入生,在逾越三天(Paschal Triduum)中得見光明。復活節的主調是對生命的驚訝、充滿 喜樂和希望、因認識神的大能與超越而滿有生命 氣息。基督徒慶祝復活節,我們重新被提醒自己本是死的,如今才略懂「死而復生」的可貴!耶穌藉着復活,為我們成就了將來,使今生不再為自己活,而且「活」有了新意義、具使命、懷國度與普世,可以重新酌量如何履行亞伯拉罕的後裔的使命,成為萬國的祝福。在今天變幻動盪不安的世代中,可以折斷那「只顧自己」的惡根, 聽從主的召喚:「拉撒路,出來!」這是何等大的好信息!教會更可回歸福音的核心:「基督死亡、基督已復活、基督必再來。」

       很多教會慶祝「復活節」,跟前文所說 的傳統認知一樣,以猶太逾越節後的第一個星期日作為慶祝耶穌復活的日子。但是,也有很多教會參考猶太節期,認為復活節期是一段橫跨八個星期日,五十天的日子,稱為「偉大的 五十天」(五旬—即五十天)。主復活的奧秘和大能在一個主日(復活主日)不能盡述,因此,教會慢慢發展了以五十天的時間來慶祝復活節期,是根據猶太曆法中的七七節而制訂。2 對猶太人來說,某些數字帶有特定的神學象徵意義:在猶太人的思維中,「七」代表的是完 全,例如神在第七天完成了創造;那七七節橫跨的四十九天也代表了完全中的完全;基督教承繼了這種象徵意義,3 同樣,「五十」也帶有神聖的意義,例如,禧年(利二十五8-17),就是宣告所有人民得自由的日子,發生在七個安息年的次年,就是第五十年:套用在五十天的復活期中,這也是讓人得釋放、收穫喜樂的日子。基督是完全的,有「豐滿的恩典⋯⋯而且恩上加恩」 (約一16),祂是使「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上帝悅納人的禧 年。」(路四18-19)的那一位。因此,我們可以嘗試視復活節的慶典不單是一個主日,而是橫跨五 十天,在這期間教會與福音作者們一樣,陳述耶穌復活的見證,祂曾多次多方地在復活後顯現給多個 門徒看,在不同的情景下挑戰他們的信心。在今日 只相信眼見的為真的世代,朝拜金錢、物質、科技為偶像的世人中,喚醒信心是何等重要的事!教會應是責無旁貸地從復活日直到聖靈降臨日,深入展 開耶穌復活後與門徒談論的課題,以探索耶穌復活 為我們帶來的新生命現實。

       要說復活日及復活節期中,聖道後的聖餐 應與復活節期的本質與內容互相配合與呼應, 以感恩、稱謝為主調,音樂更應在聖餐中發揮其塑造、提升、牧養的功能,使復活節期的聖餐與常年的聖餐不一樣,如門徒經歷復活主的同在一樣,充滿驚訝、敬畏、喜出望外等的發 現,絕不能如常一樣,讓聖餐禮儀成為一種宗教活動的慣行例事,失卻禮儀帶進其屬靈真相的活現。崇拜與禮儀更新的成敗在乎人是否發現上帝的真實與大能,相應地檢視自省,願否作出相應的修正與更新,以進一步認識上帝那測不透的智慧與完全。唯願那開我們眼睛的神,使我們看見祂賜給聖子的榮耀,是未有世界以先,聖子與聖父共有的榮耀!阿們!4


1 關於初期教會怎樣決定這日子,參 Paul F. Bradshaw and Maxwell E. Johnson, The Origins of Feasts, Fasts and Seasons in Early Christianity, Collegeville, MN: Liturgical Press, 2011, 48-59.

2 參利二十三5-22;在逾越節後兩天,從初熟節開始後七個星期的安息日次日。

3 在啟示錄中充滿着對「七」的描述:七靈(啟一4)、七星七燈台(啟一20)、七教會(啟二1-三22)、七印(啟五1-八1)、七號(啟八2-十一18)、 七雷(啟十3-4)、七碗(啟十五5-十六21)等,在一些解經家中,這代表神帶來終局的完全。

4 參約翰福音十七章耶穌的禱告:24,5.


蘇永耀傳道/譚靜芝博士 本會會長兼主席


原文鏈結:https://www.hkchurchmusic.org/images/pdfile/HKCMA_News/HKCMA_Newsletter2101_Finalpdf.pdf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