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沒有眼睛的敬拜生命
+ 關注
2019-10-23 - 376觀看次數
回應

一般人對視障人士了解不足,存有不少誤解。事實上,雖然視障信徒沒有健全的視力,卻能活出敬拜的生命。早前舉行的視障人士福音中心四十週年牧養交流會「西羅亞池的約會」中,就讓視全人士體驗不運用視覺去敬拜,講員亦分享基督教信仰和視障人士的關係。透過聆聽視障人士的事奉經歷,我們可以更了解怎樣與視障人士一同事奉和敬拜主。

交流會其中一個環節「黑暗體驗分享會」,讓參加者體驗視障人士如何在沒有視力的情況下參與崇拜。主持人提醒會眾在主內是合一的,毋須分別視障和視全的人士,從中彼此造就。在活動開始前,參加者一同戴上大會派發的眼罩。主持聚會的基督教九龍城潮人生命堂趙芷媛教師當日帶同她的導盲犬一同到台前帶領敬拜,她指出,近年香港無論電影和藝術品都很流行口述影像,藉此她邀請男主持為會眾描述一下他眼前所見:「這裡大概有五十人,在你的前方有兩位司儀站在前頭,司儀的後面有一個投影幕,在你的左右有一些櫈,燈還是亮著,場地能容納的人數約有二百人,或許你能感受冷氣吹,因為大家的頭上有冷氣機。鋼琴在你的前左方,旁邊有結他手和鼓手。」

然後,義工派發一張點字的歌詞予會眾,台下隨即一陣熱議,因為大部份的視全人士都不懂點字。主持安撫會眾,大家拿到歌詞便會明白。參加者接過一張平滑的卡紙,紙質比平日的厚實,摸到紙的中央由密密麻麻的凸點組成的十字架。紙的右上角有「耶穌」的點字,卻只有懂點字的參加者才明白。趙芷媛以〈耶穌之詩〉帶領會眾呼求主的名,用手觸摸著紙上的十字架,重複頌唱「耶穌」二字,記念主為眾人的罪釘十架,默想主是黑暗中的拯救。

敬拜隊再帶領會眾同唱〈頌讚全能上帝〉。由於會眾都無法看到投影片上的歌詞,所以有弟兄把下一句的歌詞讀出,讓會眾邊聽邊唱。當歌詞唱到「遍地鳥語花香,蝶起舞舞影雙雙。看著細想,從內裡欣賞」的時候,每位與會者都獲派一支鮮花。主持描述八種不同的花:萬壽菊、咖喱花、剪刀蘭、葱花、白玫瑰、牡丹花、紫菀和米花,詳細說明它們的氣味、顏色和外形,「每種花都有其獨特的香味,大家可安靜的感受那朵花。上帝的創造很奇妙,我們不單用眼見到花的美麗,更可用不同的觀感經歷上帝奇妙的作為。」參加者手執鮮花,擺動身體,張口高唱——不用眼睛也可讚美主的創造。

投入視覺以外的全人敬拜

詩歌敬拜的最後一首歌是〈合而為一〉,歌詞是出自以弗所書四章2-3節:「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會眾分別以廣東話和普通話同唱,然後主持示意與會者摘下眼罩,與身邊的弟兄姊妹互相握手祝福。趙芷媛指,信徒同有合一的身體,有合一的心,有同一的靈。無論對方說甚麼語言,無論是視障還是視全的,都可以在教會中合一,「上帝的心意是希望信徒合而為一,彼此服侍,用溫柔彼此學習。我們有不同的dimension(面向),但上帝沒有輕看我們任何一個人,我們每一個在基督眼中都非常重要。」

趙芷媛總結指,我們平日都很重視視覺上的敬拜,人們會依賴投影片上的歌詞,台上的十字架也有助會眾默想,有一些教堂的設計是尖頂,是幫助信徒思想在上的事,這些視覺上的元素都幫助大家投入敬拜。她提到,除了視覺外,有些教會也會以聽覺的元素協助信徒投人敬拜,例如在崇拜開始前敲缽或敲鐘。她又展示剛剛敲過的缽,指缽的聲音可令人安靜,並提醒他們是崇拜的時間。在嗅覺方面,參加者手中的花,與天主教在彌撒前的奉香,有助會眾參與崇拜。在觸覺方面,會眾觸摸凸字紙、與各人握手等活動,都是用視覺以外的感官,投入全人的敬拜。

有年輕的參加者分享這次聚會的體驗經歷,起初戴眼罩時沒有安全感,但正因只聽見聲音,更能專心敬拜。此外,也有一位姊妹分享曾擔心自己會失明,因而落淚,但當想到耶和華是她的亮光,她便沒有懼怕,唱詩時更能投入歌詞,深受感動。有一位視障人士的妻子分享指,她也曾在敬拜時為他的丈夫讀歌詞,今次是她第一次嘗試聽歌詞敬拜,自覺困難,並表示欣賞丈夫重視敬拜。

龔立人:生命不止一個面向

「視障者神學的起點不是從視障到沒有視障,而是他們得到公平機會發展個人潛能和參與社會,即沒有被歧視和排斥。」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以精神心理學分析,指人的腦分為三部份,分別為爬蟲腦控制反射式反應、哺乳腦掌管情緒、新腦皮質負責分析和理性,以闡述視障者有別於其他人士。他指,視障人士由於情緒不受視覺牽動,也不會因人的臉容、環境佈置等產生回應,「雖然科技的進步可以協助視障者克服某些因視障帶來的困難,但視障者總要承認視障是他們的缺乏,有不可填補的缺乏。」此外,他指語言翻譯和理性思想支援也不足填補視障人士的經驗。

承接上述的觀點,龔立人提出信仰離不開人的經驗,經驗不是新腦皮質的活動,而是透過情緒受到的牽引,然後再理性反思整理而成。他提出有關信仰經驗的觀點,「聖經傾向以影像描述。例如以光與暗描述上主與邪惡。然而,這影像經驗是視障者無法可以體驗的,因為對視障者,光與暗是不存在的。」他問與會者:視全者怎向視障者分享信仰經驗?又如何表達他們對信仰的詮釋?

龔立人分享,他一位熱愛旅遊的視障朋友到希臘旅行時,發現當地有一些博物館提供觸摸、看重說與聽的描述、嗅覺和聲音,讓視障者也可以感受到他身處獨特的空間。龔立人引申說明,這一切無疑都不能代替視覺的獨特性,但它引發一些新考慮:神學已有好的視覺(藝術)、聽覺(言說)的發展,但視障者提出觸摸、味覺、嗅覺和步行等經驗同樣重要,「我們可以思考基督信仰如何透過觸摸、味覺、嗅覺和步行的經驗表現出來。這不只是關乎對信仰的表達,更是對信仰的發現。」他認為這不是視障者的專利,視全人士也可透過觸摸、味覺、嗅覺和步行等經驗上主和建構神學,但視障者的獨特之處是他們沒有受視覺影響,這更能突顯出視障者神學的特色。他以觸摸神學為例,當中的重點不單是為視障者提供實物模型,而是這種觸摸的多層次性和多元性如何詮釋上主對人的愛、救贖、合一等。另外,他又以嗅覺神學為例,當中的重點不單讓視障者透過嗅覺分辨不同花朵和樹木,而是透過嗅覺與呼吸詮釋上主的靈與我們的關係。

龔立人又以另一角度反思視障者神學,譬如女性神學反映信徒把上主受限於語言中,因為語言本身不是中立,包含意識形態和權力關係,例如我們習慣用男性描述上主(天父、上帝),例如稱上主是「朋友」(約十五15),從此引申出來的上主與人的關係就跟父子不同。他道出視障者神學最大的挑戰就是對上主不同形象的理解,這些形象對信仰十分重要,但同時也存在限制甚或偏見,所以視障者的神學是一種對信仰形象的批判。他明言視障者神學更能發揮其批判優勢,並留下一個思考的空間:「當下視障者神學是否『被去權』,即只停在翻譯功能,重複非視障者神學觀點,而沒有對倚賴視覺神學的懷疑和批判?」

龔立人闡明,神學要回應視障者的缺乏,對於有人選擇以「是不同能力,不是缺乏」來回應,他表示理解。但他直指這個說法不能淡化真實的缺乏和因此帶來的生活困難,最重要的是基督信仰如何回應身心障礙者的遭遇。

他又講述一個名為「失落的一角」的故事:一個圓形缺了一角,它非常不快樂,動身去找那失落的一角,當他找到那一角的時候,便發現自己愈滾愈快,無法停下。最後,它把一角放下,從容的離開。龔立人借此故事帶出一個信息:生命從來不完整,也不完美;不完整或不完美才是生命常態,「人的超越不是從克服限制去理解,也不是從等級(level)去理解,而可以從面向(dimension)來體現。面向是強調生命的寬度,並在不同寬度來展現生命。」

龔立人又以比較人和狗來說明等級和面向的關係:人和狗不能用等級來比較,因為若比較思維,人類會獲勝;若比較賽跑,狗會獲勝。他重申,這沒有否認某面向的限制,但說明了生命是有多個面向。「我們應發展更多不同感官的神學,不再局限於視覺。生命不被一種面向主導,才會更豐富和不同。」

運用創意助視障人士事奉

當日大會亦設有主題工作坊,名為「如何鼓勵視障人士在教會事奉及參與教會生活」。工作坊氣氛輕鬆,先以劇場遊戲開始,由視障教師吳家駒飾演在港鐵車廂內的一位視障人士,並邀請參加者參與角色扮演,分享平日遇見視障人士的做法。

吳家駒藉遊戲澄清三點有關視障人士的信念:第一,視障人士需要平等的被對待,不需要與他人有分別的待遇。他說,有一位視障人士返教會多年,會友卻仍叫他「陳先生」,這種稱呼過於禮貌,令人感到生外。第二,視障人士除視力外,其他身體部位正常,他笑言視障人士雖看不見,腳卻能跑「九秒九」。第三,視障人士需要外界提供資訊,並非操控他,而是提供資料予他選擇。有視障的參加者分享曾被人拉衣袖,或強行領他到不是他想到的目的地,因此他建議,與視障人士相處,須首先詢問他們的意見。

當吳家駒談到視障人士的教會生活時,場內討論氣氛熱烈,大家踴躍分享自己的經歷。視障參加者表示,他們最普遍參與的是聖樂方面的事奉崗位,例如詩班員、司琴、主席和敬拜隊;也有些帶領的崗位,如團契組長、預備祈禱小組、帶領查經等。另外,亦有一些決策性的崗位,如堂委、執事、活動統籌。可見,視障人士的恩賜各有不同,他們在教會的參與也非常重要。

其後,吳家駒讓參加者分成幾人一組,分享視障人士在教會中遇到的困難,其後給予意見和出路。

首先,有參加者表示,牧者不懂如何與視障人士溝通。吳家駒說,的確有不少牧者以為每個視障人士都是相同的,以為他們的需要都一樣。他澄清,視障人士非鐵板一塊,各人的性格和能力都不同,我們須耐心了解。吳家駒亦指,視障的信徒可主動找牧者表達其需要,牧者也可尋找一些坊間服侍視障人士的機構幫助,可以提供物資或邀請機構到教會分享。

其次,視障人士未能參與戶外或激烈的活動。有參加者說,有些活動她不能參與,如killer、閃避球等。吳家駒回應指,弟兄姊妹可邀請視障人士擔當遊戲中的協助角色,一同參與其中。另有姊妹分享不敢參與戶外活動,是因為擔心要麻煩別人照顧自己。吳家駒提醒,視障信徒別長期找同一個人幫忙,因為這會阻礙幫助者的正常社交,沒有空間與其他人交往;應找不同人幫忙,這也是一個好機會讓視障信徒認識不同的弟兄姊妹。

吳家駒在活動後補充,教會可用創意開拓合適視障人士的事奉崗位。他在牧會的時候曾遇到一位視障的婦女,經了解後,知道她沒有工作,每天都待在家中,也沒甚麼特別才能。因此吳家駒特意安排她在家中聯絡將要服侍的弟兄姊妹,過程中也要給予適當的協助。結果,那位婦女從中感受到自己可以參與事奉,亦藉此認識更多弟兄姊妹,投入教會生活。他總結指,這種創意是要先了解其境況和需要,為其找合適的事奉崗位,用創意鼓勵和推動其事奉。

回應龔立人有關不同面向的觀點,吳家駒分享了一些不同面向的事奉——耳朵的事奉:人們與視障人士溝通不用「眼望眼」,能減少傾訴時的壓力。言語的事奉:視障人士為了解周圍的環境,習慣用語言表達,普遍能勝任需要表達的工作。觸覺的事奉:多數視障人士的觸覺較為敏感,能察覺對方活動和行為的微小變化,藉此可照顧和幫助長者。

「西羅亞池的約會」由視障人士福音中心舉辦,於七月廿五日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窩打老道福音堂舉行,約六十人參加。

(圖片由大會提供)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9950&Pid=103&Version=0&Cid=2018&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