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一筆走天路──寫作與屬靈操練
+ 關注
2019-08-22 - 177觀看次數
回應

(原刊於《宣訊》第138期 2011年6月)

〈十八年二百萬言的感受〉

宣道會香港區聯會的義務牧顧長區伯平牧師去年十二月退休,之前牧了會十八年多。他牧養生涯有一個了不起的習慣,就是每天寫三百字日誌,從牧會第一天開始,從未中輟,算一算,累計約二百萬言。

它們不是日記、不是記事,而是成長記錄,只寫感受。只有一位讀者,就是師母。起初區牧師也會拿來看,當作靜修,後來太忙就沒有了。這樣還有何意義呢?他說:「意義是在於那過程,讓自己沉澱,是一種自我治療。」[1]


〈為生活經驗淘沙鍊石〉

對許多人來說,區牧師這項屬靈操練,可望而不可及。但想一想,若不規限字數與頻率,就會發現我們可能已經在享受寫作的樂趣,以及它所帶來的靈性操練。

對一般人來說,寫作水平的高峰是會考或高等程度會考時,之後就江河日下,要文采沒文采,要結構沒結構,連通順這一基本要求也成問題。因為當初為考試而寫作,夾雜著太多不快樂的成分,一旦不用考試,就毫不介意倒洗澡水時連嬰兒也一併倒掉。結果很多人聽到要寫作,就「耍手擰頭」,視為畏途。

拜科技發達所賜,現在以文字交流的情況其實愈來愈頻繁,電郵、網上聊天室、網誌、Facebook、微博……,每天愈寫愈多字。這類文字不必講求結構修飾,無妨夾雜大量廣府話與英文,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暢所欲言。由於不是正式文章,沒有心理障礙,反倒愈寫愈起勁。

網上留言自由度大,廢話亦多。很多人不是「有話可說」,只是「很想說話」,絮絮不休卻沒有承載多少信息。不過講廢話也是人之常情,關鍵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淘沙鍊石,沉澱智慧。

每天所見所聞那麼多事物,總有一些觸動我們的心,經過思考與沉澱,心裡就會生出幾句話。你不記下,它們瞬即消逝;記下來,就成了思考的痕跡。這些思考結晶有時極寶貴,一點一滴記下來,日後回望,可能會驚訝自己對生活與信仰,原來曾有過那麼深刻和豐富的洞見。


〈臉書上的「交換日記」〉

我在兩年前「不小心」開了一個Facebook(臉書)帳號,極少使用,但幾個月前開始積極留言。我以寫作與閱讀為生,每天想東想西,有時片言隻語雖覺寶貴,卻不足以鋪陳成文,便把它們寫在臉書上。慢慢我發覺它成了我跟朋友間的「交換日記」。[2] 我用心一點寫,他們也用心回應,後來有些平常不多寫的人,也開始寫,彼此鼓勵,互相滋潤。有些朋友不喜歡留言,但會「like」(讚)別人的留言,間接反映他們的心情與思考;這些「like」,也能使留言者反芻自己的話。莫特曼說:「當我們遇見別人,並聽到這樣的話:『我瞭解你的想法』、『我同意』或是『我認同你』,我們便開始認識自己,瞭解自己。沒有別人的這種外在觀點,我們必然囿於我們的偏見,無法自拔。與他人進行對話,絕對不會喪失真正的自我認同;在對話的時候,雙方都贏得更深一層的新體驗。」[3]

有時候我們喜歡抄段經文代表當時的心情,好讓聖靈陶鑄心靈;但有時候也要學習撇開宗教語言,直抒己見。在尋覓字詞組合句子時,往往更能透過「形諸外」的話語,檢視「有諸內」的心靈實況。重溫這些留言,可能發掘出自己鮮有留意的一面,譬如說,你可能很愛抱怨,或者很愛鼓勵人,諸如此類。這時候,就知道自己在哪方面需要上帝心意更新,在哪方面要感謝上帝。有些弟兄姊妹在臉書上組成社團分享靈修心得(臉書上也有「全港宣道人」的非官方社團,可以參加),彼此牧養。寫與看,都是一種學習。

不過,臉書既可分享智慧,也可散播謠言和負面情緒,必須小心。朋友之間可以互相提醒,但首要是勿「濫add」朋友。網上世界雖然自由,但留言前也要三思;在回應別人前,也要謙卑自省,想想自己是出於甚麼心態,是否對人有益。對於有大量網友的人來說,最好設定哪些留言只給哪些網友看,更要「移除」一些害群之馬。看甚麼,就成為甚麼。好好管理自己的社交網絡及儲存留言,它就能成為一道心靈的活泉。


〈以寫作來修剪自己的心靈〉

當然你若真的想以寫作來操練靈性,還是需要寫長一點的文章,才能看出原有的思考是否周密。我的經驗是:以為胸有成竹的想法,到要寫成文章時,才發覺破綻百出,根本無法發展成文;從動筆到定稿,立場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這種情況不止發生在我身上。

有時候聽別人講得頭頭是道,請他撰文,不得了,馬上露饀兒,情不通、理不達,發生甚麼事?因為思緒是種虛無飄渺的東西,不具體化為文字,往往很難旁敲側擊測試其有多堅韌。現在的人不乏意見,但這些意見可能相當片面。有時言說之所以能觸動人,跟內容無關,純粹因演說技巧。有些人更誤以為音量有多高,邏輯就有多通,只一味說別人邏輯不通,自己卻說不出箇所以然來。聲音隨風即逝,不同於文字可以反芻、推敲,更可以先擱下來蒐集資料容後再議。

而且人總有盲點,你以為天下無敵的文章,別人可能一眼就找出死穴。有時候文章寫好後擱了一段時間重看,才發覺哎喲,怎麼都是一派胡言!

我自己的習慣是:文章寫好後,不直接交稿,而是先給一些有識見又願意講真話的朋友看(包括此文)。我重視他們的意見,如果他們覺得有不清楚以至犯駁之處,我就儘量修改,不會視為對我的挑戰。當然,反躬自省後,我不必完全同意他們的意見,只能接受大家有不同的觀點與角度。我感謝每個意見,因為修改的不單是文章,還有我自己。言為心聲,文章的問題,可能就是我的問題;修改文章,就在修剪自己。


〈在寫作中體貼別人的需要〉

有些人寫作純粹自娛,不必想讀者的感受,但如果我們想以文章來服侍人,就不能不從讀者角度出發。寫文章時不妨先想想:我的社會/教會/團契/朋友/家人有甚麼需要?甚麼是對他們有益的東西?這樣寫他們明不明白,有沒有共鳴,可以怎樣反駁?若想更進一步,更要提醒自己:不要輕視讀者,不要以為你看過的東西他們沒有看過;要把讀者當作跟你旗鼓相當以至略勝一籌的人,然後,再去想還有甚麼東西尚值得他們一看。這樣,就能催逼自己不斷學習新知,並且體貼別人的需要。

我在教會裡寫了二十幾年文章,在寫作中得著成長,因為上帝不斷透過讀者與朋友修改我不成熟的想法。在此野人獻曝,希望多些人一起寫作。不要想太多發不發表的問題,而是透過寫作了解自己、了解別人、了解上帝多一點。多一點,就不一樣。


[1] 文蘭芳採訪:〈這位伯伯不平凡──訪區伯平牧師〉,《世情》108期(2011年2月),頁16–17。

[2] 「交換日記」是一種朋友間交流的方式,兩個或以上的人,在同一本或各自的日記上記事和書寫感受,然後交換來看,甚至互相批閱。

[3] 莫特曼著,曾念粵譯:《當代的基督》(台北市:雅歌,1998),頁107。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douglas_wang/一筆走天路-寫作與屬靈操練-890de8554840

關注:Douglas王礽福社長 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