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回到教會使命的起點(鄭佑中)
+ 關注
2023-02-08 - 150觀看次數
回應

回到教會使命的起點

鄭佑中  

世界的都市化是個不能逆轉的趨勢,在全球化、世俗化等影響之下,城市變得更為複雜,而在當中的宣教工作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考驗。城市宣教神學以城市作為實驗室去建構切合城市人的宣教模式。昔日,一班來華的宣教士,同樣面對宣教城市中各式各樣的困難挑戰,卻從危難中找到福音的契機。

回看香港這國際都會的處境,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疑惑不安的人心、加上纏繞不清的抗疫爭戰,使信徒心靈疲乏不堪,也被重重晦暗所掩蓋。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百年一遇的疫情,驅使慣於計劃安排的教會作出調適應變,也激發教會對信仰生態的反思。韋爾斯(H.G.Wells)說:「一個沒有宗教的人,往往始於無有而終於虛幻。」那麼在幻變的時代,教會如何能讓人感受到真誠的盼望呢?

城市人所需及面對的挑戰

首先,時代的教會必須發出一個問題:「何為這城市中的人心所需,並教會本質展現的所是?」每當回想教會過去所走的路,由一班離鄉別井的淪落人開始,從聽聞福音的見證,到進入新天新地的喜悅。驀然回首,上世紀50年代,香港正值動盪之時,經濟蕭條,人心惶惶,當中的人只好激活頑強的鬥志,憑信互勉,砥礪前行。日光之下無新事,現在城市的處境,豈不也呈外馳內張之勢?!

與此同時,元宇宙(Metaverse)的興起,城市人的未來生態將迎來翻天覆地的轉變,信徒對教會及福音的理解也面臨衝擊。人心將越趨模糊與矛盾,我們對現實世界將越感疑惑與陌生。當「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及「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等科技應用漸趨普及時,我們是否仍能憑肉眼辨識真假?從前,我們總說信仰不能單憑感官作判斷,但當科技已將過去感官的限制增強補足,突破時空地域的限制,能使瞎眼得見,癱子能走,這是否也誘發人類僭越造物主的創造與救贖之功?事實上,過去百多年,教會辦學傳教、贈醫施藥、社服關懷,以宗派為本的堂會文化將受衝擊及考驗。凡此種種,人心實在需要歸回安息,城市也需要使人歸回安息的福音見證。其中,城市教會必須落實建構堅實的神學異象,與多元城市的文化對話,組織配合,進入城市中作整合的服侍及見證。[1]

反思城巿教會使命

傳統詮釋上,教會是被聖召分別為聖,聚集而成的信仰群體(unit),探索並踐行一種與眾不同的生命價值。[2]當反省教會的本質之時,信徒也是已然未然國度之見證人,讓世人看見基督再來的盼望與活力。[3]昔日,主耶穌教導門徒要活得「在世而不屬世」。既然基督徒要活在世上,教會就不單是位於社區,更是要活在社區,關心社區的需要,服務其中的人,作鹽作光,為主作見證。所以,當有一日,社群都進入「元宇宙」的空間時,教會也當作好準備,以回應不同地域的召命。[4]

讓教會成為教會(Let Church be Church)

身處大時代的教會,也需常作反省,提防在變幻的時代中迷失自我身分。如神學家尤達(John Howard Yoder)所言,作為服侍城市的教會,應讓教會首先活出基督的見證,即是教會存在於地上的使命。[5]教會今日在地上種種的踐行,都如一台戲,告訴世人基督徒所認信、所期望、所見證的是甚麼一回事。

教會需於行動中見證基督的愛,並帶出盼望與活力。教會的首要關注乃是如何為基督作見證。正如彼得在五旬節時公開傳講基督復活的信息(徒二),也曾在殿外奉主的名醫治瘸子(徒三1-11),傳福音與社會參與是必須的工作,同時也是見證基督的機會。在動盪的社會,需要持定永生的見證,這也是教會實踐其教義、禮儀與事工的中心。

福音的宣講應與福音的行動並行,讓福音能切實進入人的生命中,是教會在地若天的見證。[6]此也切合福音書中對天國使命的四重職事的描述,分別是宣講天國福音、教導天國價值、治病及趕鬼。此乃言說與行動並重的福音時代,當宣講沒有行動的配合,一切就只是鳴的鑼、響的鈸一般;而當行動沒有宣講,人生也仍然只在虛空中糾結。

時代工人站在時代的破口

時代工人就是那願意站在時代的破口,回應時代挑戰,道成肉身與信仰群體同行同在的人。回看聖經歷史,聚散之間都是彰顯神作為的載體,去或留不是爭議的話題,而是實踐宣教使命的不同起點。過去兩年,面對每一個離別的肢體,總是囑咐要帶着基督使命,作成所處社群的見證。因為,人需要高於自身生存的目標,才能活得精

回想幾年前走訪保羅的宣教旅程,讓我深深感受到每一個大城市都有其生命周期。就如從前盛極一時的哥林多與以弗所等大城市,當經歷二千多年的天災與戰禍的洗禮後,現在剩下的就只有一片廢墟。所以,當城市中有基督的見證就總有盼望。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其挑戰,也是那一代人的份,在變幻中經歷信心的功課。無論如何,見證基督的使命是經世歷代,從未變改的呼聲,也是教會存有的目標。

最後,時代工人於此時的角色,必須是聆聽與同行的夥伴。牧羊人須要站在羊群面前,聆聽羊發出的呼聲,承擔他們生命的張力;同時洞察外在與內在環境的危機,並如父母般的陪伴,將生命帶到上帝面前;然後,又引領群羊進到信心群體中(Faith Community),個人也能在此群體中得力成長。


[1] 提摩太.凱勒著,何明珠譯,2018,《21世紀教會成長學:以福音為中心的城市教會新異象》(台北:校園書房出版社),21-23。

[2] John Howard Yoder,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in The Original Revolution: Essays on Christian Witness to the State (Eugene, OR: Wipf & Stock, 1007), 17-18.

[3] 紀治興等編,2013,《社會企業:信仰實踐的反思》(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23-142。

[4] 紀治興等編,2013,《社會企業:信仰實踐的反思》(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51-52。

[5] John Howard Yoder, The Politics of Jesus: Vicit Agnus Noster, second edition.(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4), 150.

[6] 盧龍光著,2003,《愛你的鄰舍:教會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新北市:校園書房出版社),106。

〈流散中的時代使命〉《往普天下去》2022年5-6月號;主題文章


原文鏈結:https://hkacm1973blog.wordpress.com/2022/06/20/202205a2/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