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幸福的每一站 麥希真牧師 麥陳永萱師母
+ 關注
2015-09-06 - 1133觀看次數
回應

幸福的每一站 麥希真牧師 麥陳永萱師母

 

到底一個全然奉獻給上帝的人生,會是怎麼樣的呢?

甘心奉上所有、全心順服主的人生,是怎樣的滋味呢?

 

麥希真牧師與師母蒙召65年,事奉至今62年。

兩人經歷過年少的掙扎、與家人分別的思念、開荒的艱難、宣教士的飄泊;

當過神學院院長,栽培過千名學生,薪火相傳;

走進過廣大的禾場,帶領世界華人福音事工。

 

62年的事奉人生,看似不可思議的漫長,

麥牧師卻說,很快便過去了。

回首一望,不見遺憾,只見恩典。

跟隨主走過的每一站,都是人世間最幸福的驛站。

 

 

麥希真牧師於1930年出生於廣州,父母都在嶺南大學教書,且是敬虔的基督徒,因此他六歲起每個禮拜天都會參加主日學。到了八歲那年,因為盧溝橋事變,日軍攻打廣州,他們便舉家逃難到香港。在香港他再有機會到教會去崇拜,並決志信主。

 

麥希真和陳永萱結識於教會的主日學。當日本統治香港的時候,麥家住在銅鑼灣,陳永萱一家居於灣仔。他們經常帶着弟妹,一起走路到位於堅道的香港浸信教會,走着走着,漸漸走出感情來了。

 

當日軍炸灣仔的時候,因為危險,父母不准他們去教會。他們二人就開了一個主日學,招來十幾個街童做學生。麥希真親手繪畫課本,陳永萱則負責寫金句,他們就這樣同工了一年多,感情大大增進。

 

少年的心被祢感召

 

年少時的麥希真曾這樣估計自己:像我這樣的人才,豈不是作牧師的好料子嗎?回憶起當年的自己,麥牧師感喟:「感謝天父沒有討厭看輕我的膚淺,只看我對祂的一點愛。我願把一切奉獻給祂,為衪使用,天父就這樣的接納我。」

 

1949年,對信仰火熱的麥希真,忽然有段日子對什麼事情也提不起勁。對於這種屬靈低潮景況,他摸不着頭腦,於是把《戴德生傳》重頭到尾讀一遍。裏面有這樣一段:

 

「假如我有一千英鎊,中國可以全數支取;

假如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

 

當時他少年的心深受感動,心想:戴牧師是英國人,竟然那麼愛中國;而我是中國人,為什麼不能更加愛中國人呢?於是,他帶着激動的心和眼淚,跪在床前,肯定了上帝對自己的呼召,心裏立志要踏上專職工人的路。

 

他知道要先裝備好自己,於是入讀了香港伯特利神學院。四年過後,畢業在即之際,他收到胡恩德先生從新加坡寫信來說:「在新加坡操廣東語的人,好像孤兒一樣乏人照顧,沒有人傳福音給他們。」幾經考慮,他決定選擇到新加坡開荒佈道,建立教會。

 

當他下了這個決定,便要告訴父母,和女友永萱。

 

陳永萱的父親是香港大學醫科畢業生,曾任輪船醫生兩年,亦曾因此到過新加坡。當時的新加坡荒蕪落後,充滿各種疾病。陳父及陳母經過足足兩星期的考慮和商量,鼓勵他們結婚,一同前往新加坡。

麥希真的母親則是一個具有冒險精神的人,凡是冒險、創新和不尋常的事情,她一定會鼓勵兒子去嘗試。麥父卻恰好相反,是一個心思慎密的人,從不打沒把握的仗。當時,麥希真鼓起勇氣跟爸爸說:「我已決定到新加坡傳道。」麥爸爸沉默良久,說:「你可否重新考慮?」他回答:「不可以,爸爸,我已經決定了。」麥爸爸想了想,站起來,走進臥室,之後再沒給意見了。

 

麥希真和陳永萱於1953年5月結婚,同年8月2日,他倆乘坐荷蘭船公司的芝漫兒號啟程由香港去新加坡,開始29年海外宣教士生涯。在那個年代,年輕的海外宣教士沒有新同工訓練、沒有指導手冊、沒有熱烈送行,更加沒有禮物、福利丶假期,和退休計劃,但麥希真說:「有主同行,便足夠了。」

 

到了新加坡後,他將每位初信者的經歷和故事,寫信告訴麥爸爸。兩年之後,麥爸爸寫了一封信給他,信上說:「我有一個兒子,當上海外宣教士,我為此深感自豪和光榮。」

15年之後麥牧師回到香港,在醫院裏陪伴病危的爸爸。麥爸爸對他說:「自從你去了新加坡傳道,我每晚都為你祈禱,直到今天,從來沒有停止。」

 

歷過艱難享過安逸

 

麥希真和陳永萱結婚三個月後就去了新加坡宣教,出發前,陳永萱懷孕了,抵埗後數個月便經歷生產之苦。面對新手父母各種各樣的適應,加上陌生環境帶來的挑戰,那段日子實在很不容易。

 

「起初很想家,後來慢慢就習慣了,雖然不容易,卻也很快樂。上帝賜給他很多創意,我們用各樣新鮮的形式去開拓傳福音的機會,八年來在三個不同地方分別開了三間福音所。」麥師母回憶道。

 

當時在新加坡的開荒佈道工作,是在沒有會友、沒有堂所的基礎下,完全由零開始。每天外出探訪,不論早、午、晚,隨時隨地把握機會進行個人佈道。起初在一間名為「甘榜士叻浸信福音所」的小型佈道所展開工作,兩年後才開設另一新工場「實籠崗花園浸信會」。由於沒有會友,沒有渠道邀請很多人來參加佈道會,他們便決定展開兒童假期《聖經》學校作為事工的開始。他們招來了四十多名小朋友,便向他們的家長、左鄰右舍及親友進行探訪和佈道,帶領他們信主;然後逐步開設兒童主日學校、少年團契、青年團契、姊妹團契、兄弟團契,最後於1958年6月正式成立教會――基立浸信會,麥希真同時被按立成為牧師。

 

兩年後,麥牧師夫婦於黃埔區成立永生浸信教會。「看見天父不斷給我們機會,去做更多、更廣、更深的事工,讓我想到要有進修的必要。」麥牧師道。

 

於是,麥牧師遂於1961年偕師母回港進修。當時,他必須先於香港浸會學院補修兩年大學課程,才能修讀神學碩士和道學碩士。眼見進修路遙遙,師母卻對麥牧師說:「我可以教書來支持生活費。」於是,她寫信到當時新開辦的羅富國校友會學校毛遂自薦,董事會很快便回覆接納,邀請她擔任校長一職,這樣生活費便有了着落。

 

在陌生環境能共患難的一對夫妻,沒想到回到香港反而發生磨擦。「她做校長愈做愈高興,簡直如魚得水,甚至到一個地步,我覺得她愛教育工作多於愛我,有點像移情別戀。所以我很生氣、很嫉妒,便無緣無故挑剔她這個、挑剔她那個。」麥牧師道,「她又要教書,又要改卷,又要照顧小孩,又要煮飯,還要受我挑剔,真的很痛苦。」夫妻總有磨擦的時候,反省、接納、學習和原諒,卻讓他倆又成長了一課,順利度過了這次「危機」。

 

在那段最痛苦的時候,卻是賺錢最多的時候,麥師母道:「我們竟然在一個學期內便購置了人生中第一個產業,雖然只是面積很小的唐樓,但也是天父的恩典。」

 

為了加快完成修讀學位,麥牧師要把七年的功課於四年內完成。將要畢業之時,麥牧師在培正中學校長林子豐博士的邀請下,擔任該校的宗教主任。然而不久之後,上帝強烈地感動麥牧師,叫他放下香港的舒適生活。

 

「雖然要放下安穩的生活並不容易,但上帝讓我們重新看見,我們從起初就是奉獻到東南亞做海外宣教士的。」為此他們義無反顧,於1965年,舉家再回到東南亞檳城神學院擔任教務委員會主席,同時牧養剛成立不久的錫安浸信會,在這個位於馬來西亞北部的小島上住了四年。

 

 

(節錄自《天使心》2015年7月號使命人生「幸福的每一站 麥希真牧師 麥陳永萱師母」)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Angela Ma
2015-09-08 11:41:55
我是在麥師母講道的時候,決志信主的。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5©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