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香港中學生認為性教育強調心靈關係比性知識重要
+ 關注
2021-03-03 - 436觀看次數
回應

文:鄭安然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尚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就將軍澳區中學生的戀愛及性觀念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在2020年11月進行,訪問5間中學共740位就讀中一至中六的中學生。根據《頭條日報》2月11日的報導,調查發現「守貞教育在香港的成功,回應的青少年普遍認為自己要到一定的年紀或關係到了比較穩定的階段才發生性關係。在668個有效回應中,近半數人表示自己要到了17歲或以上時才進行性行為,也有兩成人表示到了結婚後才發生性行為。」


有關研究在2008年也曾進行,當時有三成受訪者表示在性教育課程較需要性行為的知識及技巧,但今次的研究卻只有14%受訪者認為在這方面需要加強。相反,「男女的身心理異同」、「兩性相處技巧」和「戀愛關係中的男女相處之道、角色及責任」是首3個被認為最重要的項目。近六成青少年認為這三方面需要加強,比2008年的調查有所增長。反映青少年由以往較關注生理上的知識轉向了解兩性關係。

青少年認為性教育強調心靈關係比「性知識」重要

筆者多年在中小學講授性教育,也有輔導青少年性及戀愛煩惱的經驗,以上研究結果跟我的觀察一致。其實我們早在2015年已在社交媒體Instagram開了一個名為「戀愛甜甜圈」的性教育平台,以戀愛的角度向年青人分享性的價值觀。我也在2019年撰文香港性教育應多「談」戀愛。我們到學校分享的「珍愛課程」也加入很多兩性和戀愛觀元素,在談及性的單元上(如談婚前性行為、色情等),也會從會否負面影響戀愛關係的角度為重心。根據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家計會)在2017年6月12日公佈《 2016年青少年與性研究》結果。受訪的中一至中六生「最希望」及「第二希望」學習的性教育題目中,最多人選擇的都是「拍拖與戀愛」,其他如「避孕方法」、「性傾向」等分別只有7%及12%。可見,認為「性教育」應強調「性知識」、「性健康」及「性技巧」等的看法已不合時宜。若性教育強調以上層面,青少年也會失去「學習動機」(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不應提及,我在學校也會談及安全性行為,但不是強調的重心)始終,我們相信性跟心靈和人格是密不可分,似乎現在的年青人也較認同這看法。由於不少青少年認為成年後才會發生性行為,他們也自然對「性知識」的學習沒有迫切的需要和興趣。

守貞教育不是恐懼教育

然而,不少人對「守貞教育」有固定的偏見。對於近半數人表示自己要到了17歲或以上時才進行性行為及兩成人表示結婚後才發生性行為的結果,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高級研究員陳康怡解釋,「這是源於青少年普遍接受守貞教育所導,守貞教育重點在於引起受眾對性行為的恐懼,從而達到禁制婚前性行為的效果。她指這種教育令青少年對性行為感到恐懼,並覺得難以承擔其後果,甚至認為會影響前途。」(粗體為筆者所加,香港01)

不少人會把守貞教育抹黑為恐懼性行為或禁慾教育,認為性是污穢等等。但這說法跟事實不符,若按此禁慾原則,這種教育應同時禁止婚後性行為,才是真正的禁慾。但這絕不是守貞教育的目的,而引文提及的陳康怡也知道只是「禁制婚前性行為」因此她的說法有內在矛盾,或者是對守貞教育的「恐懼」。此外,「禁制」一詞也是誇大,外人無法「禁制」學生最後決定,只是讓學生有知道有後果的同意(informed consent)。


把學生選擇17歲或以上時才進行性行為詮釋為「青少年普遍接受守貞教育所導」是對青少年自主思考能力的忽視。今天的青少年不一定對師長言聽計從,有其獨立自主思考能力。若調查發現不少中學生在面對相關問題時會「自己解決」多過問師長意見,可見青少年的自主判斷可能是更合理的解釋。影響青少年性行為有多個因素,可參本會文章:學者綜合近七十研究 分析甚麼因素影響青少年性行為。此外,若有人認為中學生「在17歲或以上時才進行性行為」是不理想,甚至提出改革性教育,那他們的言下之意是否認為中學生在16歲甚至15歲以下有性行為才合理?但這會否跟香港現行的法例有衝突?或他們認為有關法例也要修改?

學生完成守貞教育,消除昔日對性的恐懼

這種對守貞教育的刻版印象是不合時宜,今天的守貞教育除了負面地指出婚前性行為的風險,也同時根據調查、科學研究及兩性互動,正面指出婚後性行為的甜蜜和美滿(可參本會的珍愛教育)。而且在我的教學經驗,不少青少年希望知道「為何要結婚?」,因此我會強調婚姻的意義和承諾的價值。令我最深刻的是在其中一個學生回應表中,一個中二女學生在完成本會的珍愛課程後說「以前覺得性很恐佈,現在覺得性在婚後是正常」。一個理想的守貞教育不單不會令學生對性感到恐懼,甚至令她覺得性不再恐佈,看得合符中道。雖然我不知為何她以前對性有恐怖感,但我相信部份原因是人類保護自己免受侵犯的自然反應,特別是女童。因此性教育工作者要留心,若教授時態度輕挑或過份露骨,其實正剝奪未成年學生對性的自然戒心,可能會弄巧反拙,令學生日後對性更加恐懼。

向學生指出基於事實的後果

我們認為性教育工作者不必故意誇大其詞,但我們仍認為需要說出基於事實的後果,若事實本身就是如此嚴重及「恐佈」,而確實有些影響是不能逆轉(如多次墮胎對身體的影響),我們故意不提而令學生最後經歷這些事情,對學生來說不是更「恐佈」嗎?難道當醫生提醒病人睡前進食有可能導致胃酸倒流及食道潰瘍也是一種「恐嚇式醫學」?

把性教育獨立成科?

陳康怡建議政府把性教育獨立成科,我對此做法有很大保留。不同的性教育背後牽涉價值多元的性哲學,而且有爭議性。有些人認為性教育應強調性需要、平權及性別權力等議題(如陳康怡);有些人強調婚姻及個人品格成長;也有不少宗教辦學團體對性會有各自不同看法,如孔教、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若把性教育獨立成科,教材內容及其對性的價值系統也會統一,這做法會消除不同學校辦學理念的自主性和多元性,家長也會失去選擇。

 

(更多文章:https://blog.scs.org.hk/)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