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屆靈糧世聯會於本年九月十九至廿一日假洛杉磯靈糧堂舉行大會,日間由戴繼宗牧師主講《全球在地宣教論壇》(Glocal Mission Forum),主題為「21 世紀宣教差傳的趨勢和機遇」(Trends & Opportunities in 21st Century Missions)。 筆者實在獲益良多,今將其中摘錄與弟兄姊妹分享,願同得益處。
引言:廿一世紀差傳趨勢與前瞻
通達時務、確知所行歷代誌上十二章卅二節記載:「以薩迦支派,有二百族長,都通達時務,知道以色列人所當行的。」在廿一世紀的我們(神國子民),是否也是通達時務,知道我們所當行的呢?以下戴牧師以十點來闡述論壇的主題。
一. 主體教會宣教的醒覺
教會以宣教的視野看主體世界(Majority World),主體世界教會在倍增。
1. 普世基督徒人數的中心點(Center of gravity)的轉移:1793年98%信徒在西方;1900年90%仍在西方,但2009年60%信徒在主體世界(南半球: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估計2100 年,東、西、南、北方 的信徒人數會一樣。 2. 「代表性」的信徒:1909年是一位中年歐洲人,但2019年卻是一位年青的非洲女士。 3. 1910年普世宣教大會在愛丁堡舉行,當時的口號是「從西方到萬方」(From the West to the Rest);但現在是「從各處到萬方」(From Anywhere to Everywhere)。因為,每個民族/國家的教會有獨特的角色與帶給大使命的貢獻。
二. 後現代主義的衝擊
後現代主義時代(1960-),是真理無法確知,專注神秘/自我,沒有最終權柄的相對主義的時代。現代主義的七大「化」,就是真理「相對化」、道德「個人化」、信仰「私人化」、生活「世俗化」、救恩「功德化」、 宗教「消費化」、教會「邊緣化」;雖主張接納與認同,但非包容。後現代主義認為:1) 所有宗教的宗旨都是勸人行善;2) 不在乎你信甚麼,只要信的敬虔就好了;3) 相信一點就好了,絶對不要走火入魔。面對這宣教的大挑戰,我們當堅持強調:基督的獨特、基督的超越、基督為核心、基督的足(Sufficiency)。
三. 未完成的普宣的託付
世界人口(2019 年已達 77 億)的三分之二在十至四十之窗,是無神主義、泛神主義、回教、印度教和佛教的強勢地帶。全球仍有七千個未得之民,接近世界人口的42%;就穆斯林已達十七億,佛教徒也近十億。宣教士/差會需透過長期的接觸、對話、聖經的翻譯、文宣、通信、傳媒來完成未竟之工。近這廿年來,見到神在向穆斯林傳福音的運動上行了奇妙拯救的工作。
四. 全球化衝擊與契機
因人口的流動,使本來在天涯之遠的異國人,成了近在咫尺的隣舍。此外也帶來城巿化的趨勢。全世界已有 47 個具千萬人口的城巿(Mega Cities),並且迅速增長。舉例:倫敦經 130 年人口由一百萬增到八百萬, 但曼谷只有 45 年;首爾則 25 年。
城巿化帶來人口分佈的變化,也帶來環保、資源、經濟、社會、家庭、個人和福音的挑戰。然而,挑戰也帶來契機,如民工宣教、僑民宣教、咫尺宣教的契機(宣教之工就在我們門前)。宣教工場的遠近,也考驗着我們對宣教工作的真誠!
五. 全教會信徒總動員
以內地會(海外基督使團的前身)為例,有一團隊裏面,成員就是具不同恩賜技能(有醫生、鐡匠、石匠和木匠等)的信徒被動員起來組成的。教會信徒「不都是傳道人」,但,「都是傳道的人」。近年的宣教更多採用創啟宣教(Creativity Accessed)的方式進入傳統宣教士無法進入的地區;世界十七億的穆斯林就多居於這個地區。創啟事工是透過不同的服務在未得之民當中活出信仰。
六. 長短宣的得失利弊
以「使團」(《海外基督使團》簡稱)為例,參與過短宣而投入長宣的佔 90%,而多次參加短宣的佔 39%, 一次的佔 32%。從數據看,參加短宣的次數並非與點燃長宣投入掛鈎的,關鍵在乎短宣的質素。「使團」 採用「門徒導向的短宣策略」(包括詢問、申請、審核、預備、短宣、檢討、跟進七個流程)。長期的宣 教委身是重要與必要的,因創啟地區的工作是需要長期的耕耘;再者,整全的宣教策略(包括福音事工、 本土教會建造和本土宣教運動建立等策略)落實更需長期的委身。
七. 信仰逼迫增多趨勢
參考普世信仰逼迫排行版 2018,可見信仰逼迫的趨勢。而近年普世不同宗教激進派的崛起,如基督徒在伊斯蘭國手下殉道。我們面對這趨勢,當看信仰的逼迫是聖經已經預言了,是主再來的預兆;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我們當認真思想這與廿一世紀宣教的關係。
八. 整全的福音之傳遞
傳揚整全的福音的挑戰包括了「靈魂的得救」和「生命的改變」。傳揚整全的福音有需要擴展教區進入社區;參與復完的服侍(如戒賭博、色情、毒癖等)、關懷陪伴(如離婚、單親、患癌等)、社會公義(如人口販賣、貧富差距)、弱勢群體事工(貧困、孩童、殘障)、慈善事工(如醫療,社區服務等)和關心環保等(如資源節約,分配,保護)。
九. 脫離結黨邁向結聯
「匯能」(Synergy),是成本協同效益,非獨立乃互幫互補。例如跨宗派、跨國籍的結聯(在信仰的共識基礎上結聯)。普世宣教運動的結聯,如「耶穌的大使命宣教運動」,是要同心合一、領受使命,以完成託負。我們必須肯定「每個民族/國家的教會有獨特的角色與帶給完成大使命的貢獻」,各盡其職,完成使命;而教會、差會和宣教工場(包括本地教會)則需建立夥伴的關係。
十. 委身跨宣回應主恩
按着拉爾夫‧溫德(Ralph D. Winter )(世界著名的宣教學家)提出對教會福音和差傳的定義,分別有 E0,E1,E2,E3 四步。E0 是向所熟悉並接觸過基督信仰者傳福音,不需要跨語言/文化。E1 是向同語言/文化的人傳福音,需要成為一間散會型的教會(是指注重信徒散會後,在家庭、在社群和職場活出基督徒生命)。E2 是向近文化的人傳福音,需要走出去及學習對方的世界觀。E3 是向異文化/語言/世界觀的人傳福音,需要跨文化/語言/世界觀。如是看,E0 和 E1 可被界分為教會的福音事工,而 E2 和 E3 為教會的差傳事工(在此勿忘差傳事工即在咫尺)。
反思:我們教會在 E0 和 E3 的工作狀況如何?我們教會有沒有比較偏向 E 的哪一個?
我們教會如何能加強我們:「不需要甚麼都做」,但「不可以甚麼都不做」。(Can’t do everything. Must do something.)
原文轉載至【靈糧週刊】第2387期(2019年11月9日出版) 第六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