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創傷與苦難中的出路
+ 關注
2019-11-12 - 718觀看次數
回應

麥耀光

【時代論壇訊】連月香港經歷多場社會運動,不少信徒都感到受創傷,彷如置身在不明所已的苦難困境中。最近一個名為「創傷與苦難中的出路」的講座,建道神學院實用神學部主任麥耀光博士引用聖經約伯的例子指出,苦難是生命的一個可能性,但仍選擇信靠上帝;該院副院長廖炳堂博士則以劉進圖遇襲事件為例,提醒會眾在苦難中把生命主權交予上帝,並與三一上帝復和,這才是徹底解決苦難。該院榮譽院長梁家麟牧師亦在會上作出回應,指過去我們安穩活在自己所建構的一個神學系統、信仰詮釋中,有時苦難卻能幫助我們重新建構信仰。

苦難促使人作信仰的核心抉擇

麥耀光指,在苦難中包含危機、緊急、悲傷及創傷。實用神學家從危機角度來檢視哀傷與禍患,作出一個神學性的定義:「對現代人來說,危機情況是一種極端或邊緣情況。人在其中要面對自身的渴望和生命限制的矛盾張力。在危機中,人遇到人性的脆弱、人的極限,以及內心深處的願望和慾望之破滅。在這狀況中,人要面臨一種強制的基本選擇,就是宗教或信仰的核心抉擇。」他指人必須為矛盾作出辯護,面對不可知的將來,藉信靠神的能力和慈愛,從變幻和不確定的未知裡走出來。他指當中需要面對一些令人困擾的不同對比,如人與神、現今與未來、潛意識與意識、被困與走出、期盼與破滅、逃避與面對、被動與主動等。

麥耀光藉經歷苦難後的改變來勉勵信徒。他以約伯為例,指約伯被一連串的災難打擊,先是財物家產毀於一旦,繼而是所有兒女瞬間死於非命,身體又突如其來長滿毒瘡,到一地步連妻子也諷刺他,不如「棄掉神,死了罷」(伯二9)。約伯經歷身心靈的痛苦和哀傷,麥耀光提醒,「在一個人受苦時,能夠有朋友的臨在和陪伴應是一個十分美好的安慰。在安靜沉思的環境下,當事人可以整理其思緒。」後來當神介入後,約伯說:「我用甚麼回答你呢?只好用手摀口。」(伯四十4);「這些事太奇妙,是我不知道的」(伯四十二3)。約伯一方面承認自己的渺小,另一方面,縱使理性無法解釋他苦難的原因,他仍信靠上帝,因他所信奉的神是有無限智慧的主。

麥耀光指約伯的苦難讓讀者明白一件事,就是「罪帶來苦,苦未必出於罪」。他認為約伯可以從災禍和哀傷中走出來,因為「苦難是生命的一個可能性,有苦難可以是正常的,而上帝仍然是上帝,這是約伯面對苦難的一種回應」

廖炳堂藉劉進圖遇襲事件反思苦難意義

廖炳堂則提到,《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亦曾遭遇苦難,他曾在二○一四年遇襲,身受六刀。劉進圖卻從牧師為他禱告的一句話,「求上帝讓他明白,這事發生在我身上,一定有重要的人生功課想他學會」,以及醫生借給他的大字體聖經中,醒悟並回轉於上帝。他發覺自己過往生活工作忙碌,將主耶穌放在生活的邊緣上,「常在主裡,最大的障礙不是耶穌不願意,而是我們沒有準備好,讓耶穌進入我們生命的裡面。這個是我在醫院最重要的覺醒。」劉進圖在二○一五年說,他在經歷苦難後,醒覺並全人投入接受聖經背後主權的上帝,並凡事交託,看重做每一個決定時,留意上帝是否在身邊。劉進圖又因弟兄一句說話,「這次你受傷貢獻很大,喚醒了很多香港人對新聞自由的關注。」廖炳堂指劉進圖由明白並接受,發現有些事奉原是受苦的事奉。

廖炳堂續指,劉進圖在受傷後經歷後,上帝主動介入他的生命,使他從過往過份理性化、將主耶穌邊緣化的信仰形態,回轉到與主時刻緊密結連同行的生命關係,他在基督裡學習將生命主權完全豁出去,經歷到屬天的平安和能力,包括對受創傷的經歷毫無怨恨、在法院審訊期間經歷平安、公開宣佈原諒傷害他的兩名行兇者,並且在要長期行動不便的狀態下,用真情寫作激勵了不少讀者,這些生命影響生命的事奉,使他感覺生命比從前更真實更有意義。簡言之,劉進圖經歷上帝的主動性、並且將腐扭化為神奇的恩典。

廖炳堂回應麥耀光,提到約伯反倒因為認識祂超越性的大能、智慧和公義去信靠神的主權。而約伯對自己受苦的詮釋,有關上帝的主權安排或是禍福報應,這種詮釋直接決定了他能否超越苦難,得到醫治。廖炳堂總結,約伯和劉進圖兩者不約而同都是因為對上帝主權的深切領悟,得到能力跨越苦難,非常符合加爾文的靈修神學。所以廖炳堂認為神主權的教導不但符合聖經,也能幫助人有效地跨越苦難,邁向更豐盛的生命。

「從福音信仰的靈修神學有肯定人性的追尋價值意義的本能。在很多不同的宗教、意識形態都可以成為某些人跨越苦難的生存動力,但我們不但關心受苦者現世當前的苦難,更關心他們如何面對永恆的苦難,就是地獄的審判。」廖炳堂提醒會眾,「相信只有找到那真正和獨一的生命意義,就是獲得救恩,並與三一上帝復和,才是徹底解決苦難,和真正值得為之一生奮鬥的意義和動力。」


廖炳堂

梁家麟:苦難能讓我們重新建構信仰

在最後,建道神學院榮譽院長梁家麟牧師為是次講座總結。他分享到,若我們難以對將來再有期待,不安、不滿,憤怒的情緒就是推動我們繼續尋找、尋問的重大力量。「香港不再是我熟悉的地方」,如果我們覺得我們的生活世界不再熟悉,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開始尋問信仰。

梁家麟引用耶利米書第三章的經文,解釋「上帝若不是消失,就只是以與我們對立的一位存在。」他提醒會眾,苦難是讓我們發現上帝的另一面。「過去我們安穩在自己的生活世界裡面,亦安穩在自己所建構的一個神學系統、信仰詮釋。」梁家麟指,一個由人自主、自動、自把自為的上帝,是沒有意義的。「信仰有一個嚴密的信仰系統。常常有一套教義、禮儀、教制所建構的宗教。我們很多時候是依附這個宗教,並不是依附上帝,上帝像不是必須一樣。讓我們去面對一個陌生的上帝,在陌生的世界。」他提醒,我們需要堅持一個不受時代、不受際遇影響、「離地的」信仰,唯有是離地的上帝才不會被這世界騎劫,才有空間介入及改變這個世界。

「唯有敢於推翻我們所依仗的信仰系統,敢於前言不對後語,敢於以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我們才能有翻生的機會。」梁家麟闡述,我們正面對舊有信仰系統及現有經歷的一個斷層,即使企圖修補舊有信仰都無法避免這兀突轉變。他認為真實的信仰表現是建構於自我否定上。「主動的自我否定會常常讓我們感到變得偉大,我們竟然為上帝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唯有是一個被動的自我否定,真正承認自己的無知無能,我們才能不帶前題地聽從上帝的帶領。」梁家麟重申,我們甚至不可以只自我吹噓或自憐地接納自己或歌頌自己是受苦者,因為上帝介意我們被打壓,但同時我們是在被上帝擊打,因人的犯罪惹怒上帝,所以上帝責罰人。

盼望否定現實及批判罪惡

梁家麟又再解釋,我們不能永遠只讀咒詛詩,因這些不是終極信息。他認為有自然受害的合理反應是正常的,但不要把太自憐、太合理的事神聖化。「視自己為受害人,只能永遠繼續陷於『福禍神學』思路當中,永遠無法『超生』。」他認為信徒要承認上帝主權是唯一出路。他又講述,盼望是把今日與未來作為對立點,拒絕相信今天是無止境的延續,是對現實的否定、對罪惡的批判。對於無權無勢小老百姓,信仰是唯一我們能夠依此去拒絕現實、批判現實的工具。盼望亦是對自己的否定,放下自己的執著和堅持,持一個謙卑、溫柔、忍耐的心,去承擔信仰的實踐。他認為信徒需學習被動,被帶領的生活,來經歷信仰的主動性,把自己寄托在一個更大的真實裡面,才能壓過蓋住眼前的患難,讓我們堅持下去。梁家麟重申盼望不是現實苦難的答案,反而是信仰者和信仰行動,本身就是答案。

梁家麟在最後訓勉必須正視「香港已經不可能再一樣」這事實,更指香港教會都不可再維持一樣。「傳福音、建立門徒,基本使命的做法都不能再一樣。信念、經歷、實踐,都不可再一樣。」他認為假若世界在變,教會、信徒都要改變,要思考應給予年輕人一個怎樣的訊息。

是次講座為由建道神學院主辦、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協辦,是張慕皚神學講座「哀與禍中的盼望」的第三講,已於十月十四日在基督教宣道會希伯崙堂舉行,據大會表示,當日有約二百三十人出席。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0172&Pid=102&Version=0&Cid=2141&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