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水浸眼眉,未來有救?
+ 關注
2019-11-12 - 239觀看次數
回應

實踐關愛受造世界的福音

氣候變化一直是困擾全球的嚴峻問題。最近美國「氣候中心」(Climate Central)在期刊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增溫令水災惡化,到二○五○年時有多達三億人聚居的沿岸區域每年都會受到洪水威脅。他們根據人工智能技術作新的數碼模型推演,本港面對水浸威脅的地區範圍亦會大幅增加,新界西北為重災區,當中赤鱲角機場、西九等更面臨被淹沒風險,反映環保工作刻不容緩。據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研究教授劉雅章於《明報》有關訪問提及,新模型是採用更精密的地勢資料,他相信預測會較舊模型更準確,研究反映本港面對海平面上升的問題嚴峻。

日前在港舉行洛桑運動「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香港會議」,邀請了專研生態神學的美國惠特沃思大學(Whitworth University)副教授穆爾(Dr. Jonathan Moo)分享,亦邀請四位本地關注教牧與環保工作者作回應,思考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的連繫。本報亦訪問一些本港環保工作的在地實踐。

紅色地方為經美國「氣候中心」最新的數碼模型推演後,預測於2050年香港會遭受水浸的地域。(Map via Climate Central)

穆爾於九月三十日下午及晚上分別擔任兩場公開講座「門徒生命與關愛受造世界」與「一同歎息迎向更新」的主講員。前者的回應講員由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總幹事胡志偉牧師及施達基金會總幹事鄺偉文博士擔任,後者則邀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務長黃國維博士及中國佈道會尖沙咀迦南堂主任關浩然牧師回應。

穆爾:聖經並無提及世界只為人類創造

穆爾在兩場講座中提及,萬物之間都有相互聯繫的和諧與美麗,在聖經中有明確講述上帝對受造世界的看法,就如創世記多次提到,上帝認為祂的創造是美好的。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有一個很不同的地方,就是基督教並非只強調他世,也重視今世以及物質世界的重要性,甚至相信物質世界是神的創造,能夠榮耀神。他引用詩篇第一百○四篇指,這個世界是所有被造物的家,是人類及其他動物與植物共有;上帝亦關愛人類及其他受造物。

穆爾認為聖經並沒有提倡一種說法:任何有關世界的創造只是為了人類。他認為世界的存在都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人類的角色只是幫上帝管理這個地方。人類其實並非如我們一般所認知的那樣重要,甚至沒有人類專屬的創造日,因在創造人類那天也創造了牲畜、昆蟲、野獸等;而滋養眾多的也不只是人類,也包括魚和飛鳥。雖然人類有一定獨特之處,如擁有上帝的形象,可以管理萬物,但這並不應成為人類對世界為所欲為的理由。穆爾強調,正因人類擁有大地管家的身份,更有責任去藉愛護上帝所創造的世界來作事奉。

穆爾指出人類對地球以及環境的肆意破壞,「人類的存在可以是破壞性的」,因為近數百年人口的大幅度上升,人類需要消耗更多資源以獲得食物及住所,從而導致許多生態及環保問題,包括過度砍伐及過度捕魚,以致不同物種絕種,以及全球暖化、極端氣候引致的水災、飢荒及難民問題等。「如果我們是愛鄰舍、愛上帝創造的人,為甚麼會容許這些事情的發生?」他指,耶穌道成肉身,釘在十架而死的意義,為的就是拯救萬物,為世界帶來新的希望。穆爾呼籲,基督徒可以做的是幫助「氣候難民」,尤其是幫助貧困國家面對氣候災難,以及減少購買我們不需要的物品、減少吃肉、支持對環境及員工友善的公司等,從而活出擁有上帝樣式的信仰生命。

穆爾

胡志偉:教會應重視宣講環保工作

由於是次活動與洛桑運動有關,胡志偉在回應時提及二○一○年第三屆洛桑大會的《開普敦承諾》(The Cape Town Commitment)中,指出福音是包括對上帝受造之物的好消息,他認為華人教會應對這份承諾作出仔細反思。據他對本港大型宗派的調查,只有香港聖公會教省把關愛受造物置於其宗派的使命宣言中,在該會的五大使命宣言中,第五點提及「致力保護受造物的整全性,維護地球的生命」,指出該會的教會、學校及社福單位,有開辦不同類型富環保意識的活動及教育。胡志偉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其他教會仿傚。

胡志偉呼籲信徒可在閒時多到本港的郊野公園,「因為在這些地方不會有警察放催淚煙,可以更好享受大自然。」他指近月社會的示威與「行街活動」,也見過有人自發在現場收拾膠樽與廢物回收,反映香港人在抗爭亦不忘記盡大地管家的責任。胡志偉亦強調宣講環保工作的重要,他引用瑞典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公開批評各國領袖在氣候問題上「走數」,把年輕人對環保與地球將來的重視,以及對當權者忽視環保工作的絕望情緒搬上國際舞台,成功引起關注。他認為教會亦應對關愛受造世界有這種「宣講」的責任。最後他引用社運歌曲〈願榮光歸香港〉的首句「何以這土地淚在流」,認為「願榮光可歸予地球」,土地亦在為人類的污染嘆息,信徒與教會有責任守護環境與地土。

胡志偉

鄺偉文:關注環保等同服侍窮人

鄺偉文在回應中則提及關愛受造世界與貧窮的關係。他指世界各國致力發展經濟,在工業、科技不斷消耗能源而追求增長,目的是追求人類的舒適與方便。然而,他認為過度發展帶來氣候變化問題,實際是把地球推向貧窮。鄺偉文引用有科學家的相關研究,指當全球平均氣溫每升高2°C,就會帶來因環境災害而約15%GDP的經濟損失;而每升高3°C,全球便會承受約25%GDP的經濟損失。「試想想二十世紀初美國大蕭條也只是25%的經濟損失,即是日後氣溫升高2°C,世界各國就要經歷如美國大蕭條般的傷害。」鄺偉文稱這是「氣候貧窮」。更甚的是,國家之間的富裕差距也影響氣候貧窮的嚴重程度,「一些富裕國家如挪威、加拿大,一般都較少和較慢承受因氣候變化的影響;但在一些貧窮國家如蘇丹、印度等,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經濟破壞,如水災、風災就變得十分明顯,結果只令到這國家愈加貧窮。」

「很多人認為信仰要服侍貧窮人,卻從來沒想到關注環保是與貧窮有關。」鄺偉文認為教會可擴闊我們的福音觀念,包括從文化上調節我們慣於在急速節奏生活的步伐,減低對舒適與方便生活的依賴。他指其實我們生活上有許多東西不是必要(needs),只是因渴望(wants)而買。從個人生活上節約自己的購物欲是可行的做法。另外,他指出應調節我們日常的時間觀念,不是被主流文化所形塑、認為要追求效率指標;學習慢下來生活,也能減低我們追求方便的意欲。鄺偉文指這些都是跨越主流文化的服事,是另類的福音實踐。

大會設有工作坊,不同基督教保育機構推介其事工及環保理念。 

黃國維:不應把受造世界當作即棄紙巾

曾任職環境顧問、現為神學院教授的黃國維在回應部份提到,穆爾提醒信徒有關上帝對創造物的愛,並不只是針對人類,而是指向所有受造物。同時,他指出在華人教會的信仰觀中,常有一種對他世的傾向,從而貶低了物質世界與上帝創造世界的意義,他謂之「毀滅性的終末觀」。黃國維指,有人認為「如果上帝覺得世界是如此美好,那為甚麼要毀滅她?」他認為聖經所提到的並不是真正的毀滅受造世界,而是要更新及煉淨,就如挪亞時代上帝也不是用洪水毀滅世界,而是用洪水審判世界。他又指基督道成肉身不是沒有肉身的靈魂,在受難復活之後也沒有造一個新的身體,而是更新一個被毀的肉身。這些都反映了神沒有看輕物質世界。

黃國維認為,有人將不愛護神創造的世界合理化成為「不貪愛世界」,他批評這是不負責任,將受造世界當作即棄紙巾一樣,自己享受後就將後果留給下一代。黃國維重申,我們是有生命氣息的活物,不是沒有身體的靈魂;基督徒也不應跟隨消費主義,以金錢或消費能力去定義人,也不應以物質或美食作為對自己的安慰或獎勵。他提醒,基督徒應成為世界的光,不只在教會內,在生活上細節的選擇也應參考福音的教導。

黃國維

關浩然:環保在社會層面改變必涉及政治

關浩然在回應部份指指,穆爾的分享重新將基督教由人類中心轉為受造世界中心,閘述受造世界在聖經中的位置,講述受造世界彰顯上帝的榮耀,重申人類是受造世界的一部份,與其他受造生命是鄰舍。而且,他提到上帝透過道成肉身,重新肯定了受造世界的好,藉基督的神人二性令受造世界更新得救。因為上帝的恩典與揀選,使人在萬物中有自己的角色,信徒必須有集體行動去回應自己在受造世界中的角色。

關浩然認為,除了穆爾提到的一些個人生命的轉變外,環保在社會層面的改變也十分重要,而要達到社會的改變必須涉及政治。他認為在華人教會中大多人認為行動上應以個人名義進行,如在早前常見教會內的「一群XX人」的聯署出現後,不少教會立即割蓆,指這些人不代表教會立場等。他認為,有時個人的力量太微小,而宗派又有許多顧忌時,「一群XX人」正是一種新的力量。關浩然指,如果教會不想依靠政府,而要用自己的力量行動時,或者可以考慮聯合其他宗教或社會群體合作。

關浩然

是次會議的源起,是在二○一七年於台北新竹區舉行洛桑運動東亞諮詢會議後,有份出席的本港教牧與環保工作者,決定籌組在香港舉辦首次同類型的基督徒環保會議,主辦機構為中國神學研究院、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新福事工協會及施達基金會。整場會議假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行,兩場公開講座出席人數各為一百多人。原訂大會在十月一日早上舉行實地考察環節,但籌委會以近月社會動盪及十一國慶日有不同公眾活動而取消,並把原訂下午的大會工作坊及崇拜環節提早至上午舉行。


深耕細作 在地公民教育
港環保組織多方面與企業合作進行減廢

要把關愛受造世界與福音的理念具體在地化實踐,除了有賴市民的自發參與外,近年有香港環保組織開始留意與企業合作的重要性。「世界綠色組織」(WGO)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本身是基督徒的余遠騁博士,接受本報專訪時分享有關該機構回收膠樽、融資合作等與商貿合作的經驗,給予本地進行環保工作的信徒與組織更多的思考與想像。

WGO自今年開始與本地飲品公司合作,在全港十八區的商場、屋苑、大學等設置收集箱,市民透過回收每個容量三百三十毫升至兩公升的膠樽,都可以獲得八達通兩毫子回贈,每日上限為十元。每部收集機可儲存最多五百個膠樽,然後由政府認可的回收商處理。余遠騁指兩毫子的回贈價是透過市場調查所得的,希望增加市民主動回收膠樽的意欲;在聯絡企業合作方面,他指一般大企業也很樂意支持這些回贈計劃,能配合他們重視社會企業責任(coope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需求。此外,WGO亦有主動組織人手落區進行回收膠樽,希望在接觸市民時作公民教育,「例如教導市民在送上回收樽時需先沖水洗乾淨,這點是平常很多市民都不會留意,結果很容易使整個回收箱的樽弄髒而難以回收。」余遠騁指他們在全港約二百個點的落區回收計劃仍在進行中,希望最終能回收二十萬個膠樽。

余遠騁又認為「綠色融資」可以是未來香港企業思考如何與環保組織合作的方向。在十月十七至十八日,WGO與另一組織於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共同主辦聯合國「氣候變化融資及可持續投資」國際會議,是在港首次舉辦同類型的活動,超過四百人出席。余遠騁指地區層面的環保工作,一般需要資金去進行大型基建、研發綠色科技,以往多由公營機關負擔,但發現難以負荷。近年外國開始把一些環保項目與私營企業作融資工作,藉基金投資為地區性的環保工作注入資金,而這做法在本港相對較為陌生。他指是次會議目標是本港及內地,以致整個亞洲地區的企業,都能更多認識公私營協作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據他透露,一些本地企業如銀行、投資基金、會計師樓均有參與是次會議,希望日後能有更多項目合作空間。

WGO又在九月廿二日公佈一個有關港人步行習慣的調查發佈會,指出港人在五分鐘或以下車程而選擇乘車不步行的受訪者比例,由22%升至31%,有八成受訪者因趕時間或節省時間,會選擇短途交通工具而不步行。余遠騁指步行有助減低都市的碳排放量,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引,每日步行半小時或一萬步亦有助保持身體健康。因本港的地理環境所限,建設步行城市會比外國的「單車城市」的效果更理想。因此WGO曾向政府提交意見,在市區重建的城市規劃時,增加更多步行徑。他指如「起動九龍東」的重建規劃時便有這類步行徑的設計,希望增加市民日常在區內步行的意欲。是次調查由WGO委託研究中心進行,共有五百名市民受訪。

圖:世界綠色組織專頁

「氣候變化融資及可持續投資」國際會議開幕,右四為余遠聘。(圖片由WGO提供)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

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60173&Pid=103&Version=0&Cid=2018&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