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讓我們先看兩處經文:
馬太福音二 23: 「到了一座城,名叫『拿撒勒』,就住在那裏。這是要應驗先知所說,他將稱為『拿撒勒人』的話了。」
馬太將耶穌被稱爲「拿撒勒人」,認定為:是要應驗先知的預言。但是,在舊約中並沒有先知講明有關彌賽亞(或受膏者)在拿撒勒出生,更沒有先知預言這位受膏者要被稱爲「拿撒勒人」。那麽,馬太又何出此言呢?
讓我們看看先知以賽亞對彌賽亞(或受膏者)的預言:
「從耶西的本必發一條;從他根生的『枝子』必結果實。…到那日,耶西的根立作萬民的大旗;外邦人必尋求祂,祂安息之所大有榮耀。」(賽十一 1,10)
先知以賽亞將彌賽亞(或受膏者)比喻為從耶西這一樹根上發出的一枝嫩芽。在十章 33-34節中描述猶大將像樹木被砍倒,此處就提及由被砍倒的耶西樹樁中要長出彌賽亞嫩芽。
二、再讓我們看看以賽亞書中的「枝子」和馬太 福音中的「拿撒勒人」耶穌
「枝子」,這個希伯來文 רֵֶצנ Ne-tzer 指的是樹的「枝芽或嫩芽」。馬太記載了耶穌的家譜,指明耶穌是「大衛的子孫」,實際上也就呼應了 先知以賽亞的預言,是由「耶西-大衛」這個家 族的根所長出來的「枝子」 רֵֶצנ Ne-tzer。
「拿撒勒」,希伯來文為 רַ ְצ ָננ Natz-rat當這位彌賽亞(或受膏者)來到世上的時候,祂被稱爲了「拿撒勒人」,不是因爲祂在「拿撒勒」這個小城出生,而是因爲祂在這個小城長大。
「拿撒勒」 תַ ְר ָצנ 與「枝子」 תֵֶרצ 擁有同一個 字根: רצנ 。 馬太在這裏運用了「雙關語」,意即,主耶穌被先知預言稱為「枝子」,而祂現在剛巧住在「枝子城」(拿撒勒),因此,應驗了先知的預言。
三、當人們以輕視,甚至鄙視的口吻稱祂「拿撒勒人」耶穌的時候,與人們稱頌祂的時候,或者呼求祂的時候所喊出的:「大衛的子孫」,其實兩者是同一個意思,都是在宣告着祂是以賽亞先知所預言的那位彌賽亞。
所以,從希伯來原文中我們可以咀嚼出其中的雙關意思,明白馬太爲何說耶穌成爲拿撒勒人是先知的預言;同時也可以幫助我們認識這位彌賽亞,當祂來到世上的時候,本是「大衛的子孫」君王的族裔,但同時又被稱爲「拿撒勒能出甚麽好東西嗎?」的「拿撒勒人」,原文幫助我們去咀嚼其中的吊詭性。
原文轉載至【靈糧週刊】第2381期(2019年9月28日出版) 第七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