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投石問路、尋找標竿的基督教出版業
+ 關注
2019-08-07 - 280觀看次數
回應

全球出版業萎縮,文字事工正處於分岔路口,沒有人說得準該何去何從。我沒有解決方案,也不想不懂裝懂,這幾年跟同業不斷投石問路,只得著一鼻子灰。雖然沒有方案,但勉強可湊合一些方向,望能集思廣益,探測標竿所在。


〈虛實相間的閱讀生態〉

這幾年聽到最多的建議是:「出電子書!」有一次我忍不住問對方:「你買過中文電子書嗎?」果不其然:沒有。中文電子書的市場尚未成熟,其實不少基督教出版社早就出過電子書,但本大利少,大多鎩羽而歸。大勢所趨,我們還是會接續做,但請勿把當中的投資與回報看得太簡單,不然死得更快。

我刻意使用電子書頗長一段時間,感到用手機、平板電腦或電子閱讀器來閱讀,短時間看文章沒問題,但要「完成」一本書,就較困難,閱讀量因而大減。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較諸看實體書,電子閱讀消耗更多心神,效率和理解能力卻較遜。所以要看書,還是要看實體書,不要為了趕時髦而否定它。完整看完一本書跟看分散的單篇文章,在思維塑造上是有差別的。如何配合這種虛實相間的閱讀生態來出版及分配資源,才是重點。


〈此消彼長的感性經驗〉

如果大家有留意,CD市場的消亡比書市更慘烈,但這不代表唱片碟已完蛋。現時CD等於歌手的名片,往往用來送人,證明你的身分與能力。真正賺錢的是登台、開演唱會,盈利的模式改了。所以你看現在很多音樂敬拜團體也是靠舉辦課程收取學費,和舉行敬拜讚美特會收取奉獻來維生。說來奇怪,消費者連一百幾十元買一張可以長期保存的CD也吝嗇,卻願意花數百元來聽一晚的歌。也許虛擬世界雖然資訊爆炸,但人類仍然需要親身的感性經驗,並願意為此付上更大的代價。

說實在的,雖然教育普及,但要求讀者掌握一本書的重點,仍然不容易。就好像主日聽道,你可能記得一兩句金句、一兩個感人至深小故事,但全篇講道的主旨呢?你可能講不出來。「能夠閱讀」跟「懂得閱讀」是兩件事,出版社能舉辦一些圍繞書的講座與課程,讓讀者「經驗閱讀」,將有助他掌握全書脈絡,進深閱讀。所以書籍也可以「名片化」,讓圍繞這本書的講座與課程成為獲利途徑,當然這許就要求作者既願拋頭露面,又能善於演繹。

雖然閱讀情況不好,但即使不閱讀的人,也會覺得閱讀是件好事,他們缺少的是閱讀的動機,以及美好的閱讀經驗。


〈半賣半送的經營方式〉

不過銷售加上事工收益,可能仍然無法應付日常的開支。跟一般福音機構不同,基督教出版社要籌款比較困難,因為有些人覺得出版社有營商成分,就是在教堂內擺個書攤都覺得不合宜,奉獻自然也有限;何況同業中不乏持守自負盈虧的經營理念。現實是,近年來不少出版機構已經歷不同程度的收縮與轉型,個別近乎停止運作。

出版從來都是利潤很低的行業,一個老掉牙的說法是:「要害一個人,就叫他搞出版/雜誌。」但由於香港走過七、八、九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只要用心做,連出版也大有可為,對奉獻的需求較低。於是來到現在,很多人變得難以體諒文化事業的難處。

為甚麼基督教出版就要「用者自付」?神學教育可以單靠學費不用奉獻支持嗎?其他機構不少服務何嘗不是「羊毛出自豬身上」,有賴奉獻支持,半賣半送,甚或只送不賣?也許我們需要重新以宣教角度來看文字事工。

有人義正辭嚴說:「經營不善就結束吧。」沒錯,我們的確有做不好、須改善之處。不過文字出版的確是塑造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華人教會的文化的關注,常常比不上共產黨。共產黨著重文化,也擅用媒體,而且「貪新不忘舊」;反觀華人教會缺乏人文素養,只有工具理性,卻又「怕新忘舊」,總是對新媒體先存負面的看法;好了,現時一股腦兒投入影音媒體,卻又任由既有的文字媒體自生自滅。反觀中共在網絡、電視電影、出版方方面面,都積極投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難怪我們總是予人淺陋之感。


〈又低又高的出版門檻〉

說實在的,雖然說出版業萎縮,每本書的印量大跌,但書的種類卻下跌不多,因為隨著技術的提升,出版的門檻已下降,公司可以自行出書,堂會可以自行出書(沙田浸信會就是個成功例子),個人也可以自行出書。千人教會單是內部消費,已可以自給自足,不用擔心營銷、盈虧的問題。

至於社交媒體興起,使到很多人可以在網上自由地初試啼聲。這幾年大紅的陳韋安和高銘謙,都是先成為網紅,才出實體書。陳韋安由「神學是粉紅色的秋」到「流堂」,穩穩然成了個火車頭,由一個人興起一個事工。這也是未來作家與事工興起的重要途徑。說實在的,如果你連網上免費刊載都沒人看,遑論要人花錢買來看。不過要成為網紅,又談何容易?由於資訊流通,甚麼名家文章你都可以看到,有比較、有競爭,新晉作者必須有自己的特色、亮點,才能脫穎而出。

文字事工不會消亡,但文字機構的形態的確在轉變中。出版門檻的既低且高,吸引了更多人參與,但要脫穎而出也愈來愈困難。


〈攻守並存的福音信仰〉

雨傘運動對香港的衝擊,包括對香港教會的衝擊,相當深遠。對教會來說,當時不單釀成出走潮,從此教會也很難完全避開政治議題。即使不談政治的信徒,也會對既有一切傳統與制度,開始質疑;傳統的宗派很可能會走下坡。加上香港教會正處於新舊交接期,未來數年是領袖交替潮,幾乎重新洗牌,一個全新的教會氛圍與文化,正在形成中。到底這個新文化的內涵如何?暫時仍不知道,但傳統基要、權威的模式,一定會受到衝擊。

換言之,香港教會需要一套新的論述來重新定位,出版在這時候扮演重要的角色。即使傳統教會,也需要調整步伐,固本培靈,重新凝聚其信徒。這時候我們需要有不同路線的出版社,出版大量不同的論述,以供篩選。不同派系都要到處投石問路,才能知道哪些路原來不是路,哪些路竟然是條路。新一代的香港教會文化將在眾聲喧嘩中逐步成形,把「福音」的光譜再一次演繹出來。但我們看得見這是出版的大時代嗎?


〈共榮共辱的機構合作〉

這裡扯遠了,畢竟出版業的困難近在眼前。因著各出版機構的收縮與轉型,很多聯合事工如書展、聖經展、金書獎等,相當缺乏人手。出版機構之間當然有競爭,但在主內大家仍然有很多美好的合作關係與見證。不過當資源缺乏時,有機構可能減少在聯合事工上的參與,但那些事工所需的人力卻沒有因而減少,結果須由別的機構來分攤,甚或有「以不足來補有餘」的情況。這並不理想。長遠下去,可能使到部分聯合事工無以為繼,使業界雪上加霜。

此外,合作不限於出版機構之間,出版機構與其他福音機構、教會之間也有很多合作模式。這不是甚麼新點子,只是舊事重提。面對未來香港有機會經濟衰退,發展不再是甚麼硬道理,反而是組織之間如何靈活組合,提供多元化服務,使1+1>2,才是關鍵,才是出路。


〈結語〉

各出版機構雖有不同背景,但在當前的情況中,必須回答兩個問題,第一:「甚麼是我們的賣點?」其次:「甚麼是文字事工?」你不會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必須不斷問,不斷答。而就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文字事工就在彷彿無路之中,又向前多走一步。

2018年10月19日《時代論壇》1625期


原文鏈接:https://medium.com/@douglas_wang/投石問路-尋找標竿的基督教出版業-b87058d9d592

關注:Douglas王礽福社長 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5©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