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教會改革,何其艱難!—馬丁路德與香港(下)
+ 關注
2018-12-05 - 364觀看次數
回應


Luther in Worms, 1556

(續上文)


攔阻教會改革的三道高牆

既然希望教會建制帶動上而下的小改革也是緣木求魚,馬丁路德就只能從下而上地推動改革;但一般信徒既無權也無力去推動改革,於是馬丁路德認為信徒的領袖人物應該成為推動力。德意志的基督徒貴族(包括皇帝、諸侯王、貴族、市議員),在社會上已屬領導階層,所以路德鼓勵他們呼籲召開一個教會大公會議討論改革事宜。這就是《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貴族書,論基督教社會的改革》寫作緣由。

馬丁路德這樣分析當時的形勢: 「羅馬教徒極其機巧地建築了三層城牆,他們一向是用這三層城牆來掩護自己,使別人不能改革他們;這是整個基督教非常腐化的原因。第一,當他們受俗世權力所迫的時候,他們就制定了教諭,說俗世權力不能管轄他們,反而宗教的權力是超乎俗世權力之上。第二,若有人根據聖經譴責他們,他們就加以反駁,說聖經的解釋,除教宗以外不屬於任何人。第三,若有人提議召開教會會議,他們就用胡言回答說,除教宗以外,沒有人能召集會議」 (《路德選集》,上冊,2017,頁187-88)。

針對這些阻止改革的結構性因素,馬丁路德寫出如何拆下這三幅高牆的對策。「我們首先要進攻第一層城牆。他們稱教宗,主教,神父和修道士為『屬靈的階級』,稱君主,貴族,工人和農人為『屬世的階級』。這真是巧妙的一個謊言和虛偽」(頁188)。路德反對這個「聖俗二分」,因為大家都是同一個基督身體上的不同肢體。他把「信徒皆祭司」這個神學命題,發揮在治理教會中;既然大家都是祭司,大家都是神父,都是主教,都可參與治理教會。於是當專職帶領教會的人把教會帶進危難中時,信徒領袖就要站出來要求教會改革,而路德期望德意志的政治領袖可以扮演這個角色。「執政者既是和我們一樣,受同樣的洗禮,而且有同樣的信仰和福音,我們必須承認他們是神父和主教」(頁189)。

對於第二層城牆,就更容易攻破,因為馬丁路德時代的知識份子,都知道之前兩百年間不少教宗都犯了很多錯誤,若我們把聖經的詮釋權讓給教宗,「那麼當教宗錯誤的時候,誰能幫助基督教界呢?」(頁193)

至於第三層城牆,馬丁路德承認在一般情況中,教會大公會議由教宗召開。但若教會落入極大危機當中,特別是當教宗本人就是危機的根源時,在這個危急情況,就必須有緊急措施。「假如在城中起了火,大家都袖手旁觀,讓火勢蔓延,焚毀一切,只因無人有市長的權柄,或因那火是在市長的家裡著起的,那豈不是反自然的事麼?遇著這種情形,每個公民豈不是有責喚起其他的公民大家來救火麼?假如在基督屬靈的城中起了罪惡之火,無論這火是在教宗的統治下或其他的地方,大家豈不更應該這樣行麼?」(頁196)「所以在必要和在教宗危害全基督教的時候,第一個有能力的人,就應該以他作全身的忠實肢體的身份來盡其所能,召集一個真自由的會議」(頁196)。馬丁路德期望德意志地區的政治領袖能扮演這個角色。


香港教會有這三重高牆阻止改革嗎?

五百年過去了,這三度城牆是否還在香港教會當中?我們若真愛教會,不妨虛心檢討一下。以下是筆者非常膚淺的觀察,目的只是拋磚引玉;若有錯誤之處,敬請指正。

第一道城牆是教會中的權力壟斷。透過「聖俗二分」,當時天主教會內「聖品人員」凌駕教會內其他人,教會缺乏自我糾正機制,所以馬丁路德認為要有信徒領袖來制衡神職人員的權力。今天很多教會都有信徒領袖(執事、長老)參與治理教會,而不會讓教牧壟斷權力。然而,過猶不及,若長執在制衡教牧同工權力之餘,演變為長執權力凌駕教牧同工及全教會,壟斷教會內的重大決定,這樣怎麼辦?很多人認為在教會內不宜談論權力這樣世俗的觀念,採取鴕鳥政策。但可惜事實上不少教會內真有權力壟斷的問題,導致教會事工發展不暢順,甚至導致醜聞。愚見認為治理教會,應該是教牧同工、長執、信徒代表(普選產生)三驅並進。一方面,教會領袖需要開明開放;另一方面,信徒代表需要付出時間與精力來參與,不要有教會事務「外判」給教牧長執的心態。

基督教宣道會香港區聯會內的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於二○○二年九月(第29期)發表了一篇精彩文章,題目為「信徒皆有君尊祭司職分」,非常準確把握住馬丁路德「信徒皆祭司」這個教會學命題。文中說:「所有基督徒皆是『平信徒』,甚至傳統所謂『全職傳道人』亦是平信徒;而所有基督徒都是『傳道人』,就算傳統所謂『帶職事奉信徒』亦為傳道人。……『宣道會』的成立就是由『基督徒』及『宣教士』聯盟起來組成的(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反映宣道會的精神及政策(policy)視此兩類人士沒分階層……。由於宣道會創辦人宣信博士出身自長老會(教會領導的體制分為教導長老和管治長老……),他主張平權,故一般信徒地位是崇高的。…… 因此,這是重新須要檢討更新的時候,應強化信徒皆祭司之職,使有能力及富恩賜的信徒起來與教牧同工同心以『同道合作』(partnership)的形式,來發展廿一世紀的宣道會,拓展神的國度。」這個論述非常忠於馬丁路德,不知今天香港宣道會實踐情況如何?

第二道城牆是壟斷聖經詮釋權,這個問題表面看來大部分教會都解決了,但一個無形的詮釋壟斷還存在。譬如說,不少宗派主義者都認為只有自己宗派對聖經詮釋是對的,其他所有宗派的詮釋都錯誤。他們沒有把一個人凌駕聖經之上,但卻不自覺把一個宗派傳統凌駕聖經之上。再者,近年香港不少教會都斷言聖經教導政教分離,教會內不討論政治及不作政治表態。這個聖經詮釋一定對嗎?教會的帶領人是否壟斷了聖經詮釋?最讓人難過的是,這些教會領袖一方面不讓信徒在教會內自由作政治表態,但自己常忍不住在某些場合(如去年全港立法會議員選舉前夕)要向會友作政治表態,嘗試影響會友的政治取向 。最近,最讓人嘩然的是某教會主任牧師,於香港下一任行政長官投票結果公佈後,公然在教會網頁「主任牧師的話」內,發表自己的政見:「神藉著這些數字(777票)告訴我們,選舉的結果不是巧合,乃是神掌管一切。……777 勝過666,不論666 的權勢有多大,都不能勝過我們的神!」然而,這教會的網頁,一向有一段落:「教會在牧養的立場,四個『不』」。最後三個「不」是:不推銷、不借不保、不請外來講員。第一個「不」則是:「不談政治:我們要常常為國家及政治領袖禱告,也尊重每個人的政治立場;但請不要在教會及小組中,從事政治活動或發表個人立場言論,避免引發不必要的衝突或對立。」請問:這位主任牧師向候任特首的網上膏立,是否發表個人政治立場?筆者感到難過的是,香港有些教會領導人無形壟斷聖經詮釋,一方面教導弟兄姊妹聖經禁止教會內發表政治立場,另一方面,卻對會眾作政治洗腦。

第三道城牆是不讓教會內「召開一個真正自由的會議」(頁196)。教宗不肯召開大公會議討論改革;就算他願意召開,但會議議程及討論範圍也會受他控制。但教會的改革已是急不容緩,在這危急情形,馬丁路德鼓勵有領導崗位的信徒領袖打破教會規矩,自行召開緊急改革討論大會,是一個不受教宗控制的暢所欲言會議。看五百年後今日的香港,很多教會的治理,主要都是上而下,缺乏一個下情有效上達的機制,缺乏一個大家平起平坐共同商議的場合,導致會友的歸屬感減低,離心力增強。香港近年很多市民對「小圈子」選舉不滿;同樣地,教會會友對「小圈子」決策模式不滿也必與日俱增。

教會不應等到有嚴重腐敗及重大醜聞才召開緊急會員大會。很多教會治理方式傾向因循、沿襲舊習、盲點累積增加。若每年都能召開一次商討會,甚至商討日,教會帶領人可以設定商討題目,讓大家可以在不離題的情況下暢所欲言,及學習彼此聆聽。這樣開放式的商討,可助教會擺脫因循守舊, 變革更新。這樣就能承傳馬丁路德教會改革的精神。


今天教會還需要改革嗎?

真實生活,不會如童話故事的結語:他們永遠非常幸福地生活下去。經過馬丁路德及其他改教領袖所改革的基督教會,這個新婦,也不會如童話故事式地永遠與基督融洽地生活下去。

馬丁路德當日所提出的攔阻教會改革的三道高牆,是否今天以其他形式還存在於香港及替他華人教會內?或是今天的教會還建立了更多高牆,來阻止改革更新?

西方教會有一名言,香港教會很少提起:「一個已改革的教會,必須永遠繼續接受改革」(Ecclesia reformata, semper reformanda)。當教會以為改革只是五百年前的過去式,與今天教會無關,我們可能在某些意義上,不自覺地變成披著基督教外衣的舊式天主教。求主憐憫!

 

著/ 羅秉祥
(宗教改革五百週年漫談之三。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文章轉載於『時代論壇』,原文鏈接:https://www.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151005&Pid=104&Version=0&Cid=2053&Charset=big5_hkscs


關注我們:時代論壇eLand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