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轉化挑戰,復興再現
+ 關注
2024-02-05 - 4122觀看次數
回應

轉化挑戰復興再現    劉志良牧師

《轉化挑戰,復興再現》是今天這專題聚會的精簡名稱,它原來的名稱是《如何回應今時代的挑戰,把年青人帶回教會裡》,這主題說明了這專題聚會的目的。

我深信有這期盼的都是愛主愛教會愛學校的基督徒,但他們心目中的復興若只是有大量的年青人回到仍是運用幾十年不變的發展策略和模式的禮拜堂裡,恐怕只像不少教會千辛萬苦開佈道會,弟兄姊妹努力邀請新朋友來聽福音,但來的人不多,願意再來的人更少。

為何我們不思想教會既不是教堂建築物,也不是基督教團體組織,乃是信主的人組成的生命體,教會可以不只是等人來,而是主動進入人群中,去到社區裡?

請恕我由於時間關係,在引言便單刀直入。年青人不來教會,除了是那惡者誘惑試探,人喜歡放縱與自由,講台信息被視為軟弱無力,教會死氣沉沉沒有生氣,又或是祈禱守望不足而欠缺聖靈工作等原因,我認為更關鍵的是我們教牧與領袖的思想與策略並未夠與時並進,我們傳講的信息未夠生命力吸引人來跟從主。且讓我跟你逐一道來。

一、佈道復興

  1. 聚會人數下跌

根據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於2019年3月做的香港教會普查[1]發現全港教會崇拜聚會的人數,相比2014年那次普查時少了約12%。

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2019年3月做了五年一次的全港教會普查。有關普查的結果在2020年5月發佈並出版報告書。這項普查研究是在香港發生反修例運動風波以前的,也未發生新冠肺炎疫情與後來的移民潮,所以當時全港教會的情況仍未受那些問題的影響。

參閱以下經整理數據而得的圖表1,它顯示全港教會的各類崇拜人數從2014年的30萬多一點跌至2019年的不足27萬。減幅近12%。你的堂會處境如何?請在神面前守望代禱。

圖表1  全港教會崇拜總人數表

統計年份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2024

崇拜人數

194,500

175,571

216,739

292,287

305,147

268,822

?

增減

 

-9.73%

+23.4%

+34.9%

+4.4%

-11.9%

?

               
  1. 教會人口老化

圖表2  全港教會會眾年齡群組人數分佈

年齡群組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多年來趨勢

15歲以下

7.4%

14.5%

14.1%

12.8%

12.4%

12.5%

向下

15-24

18.2%

19.3%

16.1%

14.2%

12.8%

10.2%

向下

25-44

45.2%

41.6%

36.5%

32%

27.4%

25.2%

向下

45-64

16.8%

15.3%

21.5%

27.2%

31.4%

33.9%

向上

65歲以上

12.4%

9.3%

11.9%

13.8%

16%

18.2%

向上

參閱以上圖表2,它顯示全港教會按年齡分佈的會眾人數變化,也告訴我們教會內的兒童及青少年人比例也大大減少,中年與老年人的比例明顯增多。這是一個危機顯示,那說明教會的青少年事奉人手會愈來愈少,若不加強兒童與青少年的工作,教會便會漸漸消失了青少年,老化問題越趨嚴重。

 圖表3  20142019數據比較

 

2014

2019

比較20142019

 

年齡群組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增減

百分比

趨勢

15歲以下

37,838

12.4%

33,602

12.5%

-4,236

-11.2%

向下

15-24

38,680

12.8%

27,420

10.2%

-11,260

-29.1%

向下

25-44

83,610

27.4%

67,743

25.2%

-15,867

-19.0%

向下

45-64

95,816

31.4%

91,130

33.9%

-4,686

-4.9%

向上

65歲以上

48,823

16%

48,925

18.2%

102

0.2%

向上

全體

305,147

100%

268,822

100%

-36,325

-11.9%

向下

圖表3比對2014年及2019年的數據,我們發現若以教會各年齡群組的情況來看,15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在教會內佔的百分比表面似乎沒變化,但因整體人數下降了很多,15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人數,便由2014年約38,000人下降至2019年約34,000人,減少約11%;15至24歲的青少年人數,更由2014年約39,000人下降至2019年約27,000人,減少約30%。我們還須留意,該全港教會普查是在2019年3月進行的,後來香港發生了反修例社會運動,導致社會動亂,大量青少年人因政見紛爭而離開教會。到了2021年,香港泛起了移民潮,不少教會也有為數不少的年青家庭帶著年幼子女移民。因此,相信今天不少香港堂會的兒童事工與青少年事工,必定面對參與人數大幅下滑的衝擊。

請檢視你的堂會情況如何?仰望神賜你信心和智慧發展祂的教會,又賜你勇氣急起直追。

  1. 九七後教會復興

我們若仔細看圖表4所顯示教新的教會普查統計數據,可見到1999年的普查時教會人數也跌了近10%的。但到2004年及2009年的普查時,都錄得20%至30%的增長。香港教會歷史告訴我們97後香港教會曾出現福音2000的全港十八區福音遍傳佈道運動,亦有不少學校師生齊參與的校園佈道運動。結果在主的恩典下,不少堂會都更新增長,信主人數大幅攀升。因此,歷史告訴我們,只要教會與學校齊心做福音工作,青少年人是有望信主並在教會成長的。來讓我們奮興侍主,尋求教會復興。

圖表4  二十五年來教會崇拜總人數表

五年期

1989-94

1994-99

1999-04

2004-09

2009-14

2014-19

2019-24

統計年份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

2019

2024

崇拜人數

194,500

175,571

216,739

292,287

305,147

268,822

?

增減

 

-9.73%

+23.4%

+34.9%

+4.4%

-11.9%

?

               

二、堂校合作

在香港有很多間堂校教會,這是神給我們的極大恩典,我們若不好好把握機會善用堂校合作發展學生與家長事工,將來必繼續後悔莫及。

堂校合作是一個大課題,不是今天能盡講。我只講關鍵,不少駐校堂會只用傳統思維,認為在學校辧教會有場地優勢、很多機會接觸年青人、有很多老師幫手帶年青人來聚會等。

然而堂會有沒有想過學校是一個提供基督徒子弟與非信徒子弟認識基督教教育的機會?傳福音只是學校其中一項功能,若學校把教育事工辦得不好,只顧傳福音,政府為何要撥津貼給學校營運?家長為何要送子女入讀?

駐校堂會必須再思如何支援學校健康生存,智慧牧養教職員與關心學生,在學校建立一個具生命力的基督徒福音團隊,才有動能領學生與家長歸主,叫教會增長、發展與建立。

見證:駐校堂會蒙恩發展

香港有一間堂會在8年前於一間幼稚園內植堂創立,初時只有1位牧者和8名信徒開荒,但他們立志成為一間動員宣教的教會,不但祈禱守望,也以實際行動奉獻、代禱和短宣來支持宣教,他們亦配合學校與校方合作,集中力量服事幼稚園內慕道的家長和小孩子,開辦活潑的兒童主日學、親子歌詠團、家長教育講座與關顧小組,結果在全體努力事奉之下,由起初只有不足10人開始,至1周年堂慶便已增長至100多人。幾年間教會逐漸增長,吸引很多未信主的家長帶子女一起參加聚會。堂會至今已經濟自立,發展成為一間300多位成年人和200多位兒童和青少年人聚會的教會。今天時間不夠分享他們的成功心得,你可自行參閱《堂校合作,破迷開路》這篇文章。[2]眾多迦密學校內的駐堂教會座落在社區和學校內,有很大的發展機會。我鼓勵領袖們要與牧者齊心協力,發展堂校合作的福音工作,服事所屬的社區,讓家長、學生和街坊蒙受主恩。

三、栽培門訓

聖經說:「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我們不可忘記傳福音是要有人以豐盛生命見證,在生活中關愛別人,又懂得深入淺出分享福音信仰,才會叫人渴慕福音的。慕道者更是要有佈道者積極跟進,解答信仰疑難,代禱關心,才有機會帶領他們信主的。你可能會說我倚靠祈禱便可,不用靠人的方法,聖靈自會在人心中動工感動人信主。若這樣說我們是不用開專題研討的,教會只靠開祈禱會便能叫教會增長了。但今天你的教會有多少人參加祈禱會呢?

我並不否定祈禱,但我是指在祈禱以外,我們傳福音的人仍要做我們本分的。主耶穌給教會的大使命是使萬民作主的門徒。但教會是否重視給領袖和會眾實施門徒訓練?有沒有教導父母如何在家裏給子女做門徒訓練?有沒有關心當老師的會眾並栽培他們在學校裏做門徒訓練?

今天的實況是不少信二代在家裏見到父母只是主日教徒,或是有很多教會活動但生命品德見證卻叫他們十分反感,或是有很多信二代或未信學生在學校裏只是見到基督教禮儀和習俗,卻見不到基督耶穌的生命彰顯。他們眼中的基督徒老師、基督徒父母和基督教領袖常講一些他們每字皆懂卻不知真正含意的信息,在講信耶穌有豐盛生命,滿有平安和喜樂,但卻見到他們時常焦慮、吵架、情緒化講話與行事為人、分門結黨,只顧建築物內的組織制度,但對於身處社區的人事物的需要卻是少有關心。你認為這樣能吸引年青人來信主來參加我們的教會聚會嗎?

前段談及2019年3月時香港教會更新運動委員會做的全港教會普查結果,反映兒童(15歲以下)及青少年(15至24歲)的聚會人數,分別下滑12%及30%。[3]此後再經過3年多的社會運動及大量移民潮,現時若做統計,教會兒童及青少年的流失人數必更嚴重了。

事例:韓國父親調查

我們嘗試比較韓國教會青少年人嚴重流失的情況。2018年12月有研究員發表韓國2015年的宗教信仰調查報告,指出該國的大宗派韓國長老會內超過40%的堂會,都出現青少年聚會人數下降,甚至停止開設兒童或青少年事工的情況出現。[4] 有關報告亦反映另一大宗派韓國福音長老會內33間堂會受訪的388位基督徒父親(他們大部分的子女年齡4至14歲),因對子女的信仰生命並沒有影響力,便窒礙信仰的家庭傳承。但他們卻得不到教會提供適切的教導和支援,結果導致教會內出現兒童及青少年持續流失的現象。

有關報告亦反映有些家庭因父親較積極參加教會家長班,子女在傳承信仰上也有正向表現。研究遂鼓勵教會幫助父親主動參與傳承信仰(接受持續的門徒訓練,裝備信仰傳承與教養子女的技能,與其他家長一起投身兒童及青少年的事工。)[5]

韓國教會的研究報告反映香港教會應該重視推動父親裝備傳承信仰和教養子女的技能。以香港的情況來說,基督教學校也可與教會合作,開辦家長教育課程和家長小組,讓教會與學校合力做好家庭守望的工作,改善兒童及青少年流失的情況。堂會與學校當一起關注兒童與青少年的關顧牧養,採用深入淺出的聖經教導,又與他們在生活中同行,訓練他們做主的門徒,又教導家長親自訓練子女作主的門徒。[6]

四、經歷信仰

如今不少人埋怨青少年人長大了不想父母管束,厭倦了教會的人和聚會,便離開自幼成長的教會,貪時興去參加國際教會聚會。所以它們近年持續增長,本地教會則持續萎縮。但事實是怎樣的呢?

事例:國際教會研究

我們對於在香港的那40間英語教會聚會資料所知不多。但有一間英語教會的牧師發表了一篇「為何香港千禧世代基督徒從本地華語教會轉往國際英語教會」的論文,[7]報告為何香港有些15至24歲的千禧世代基督徒,會轉到國際英語教會聚會,原因包括:

  1. 本地華人教會大多無實意更新轉化傳統的牧養模式;
  2. 本地華人教會過於強調事工而忽略倚靠神恩而成長;
  3. 本地華人教會未能適切回應今世代信徒每天的掙扎;
  4. 國際英語教會重視僕人領導、親和崇拜及社會關懷;
  5. 國際英語教會重視學習與實踐聖經並切實施行門訓。

這份報告說明那些出走而轉到國際教會的信二代,其實是有心追求卻得不到栽培的。所以教會當更新教導兒童與青少年的模式,並為15至24歲的青少年提供富生命經歷的門徒訓練。我們當更新傳統教會多採用的單向講授模式,著重每卷經文的信息並對傳統信仰的理解。家長、牧者傳道、團契導師和主日學教師,必須讓青少年人體會到當他們遭遇人生挑戰、感受各種困惑、經歷信仰衝擊時,有人是與他們同行的。須知道「我講聖經,你聽金句」的這模式會使青少年人感到沒有趣味。我們當應用申命記第六章教導的生活談論方式,與信二代同行人生成長路,多與他們溝通討論如何在生活中實踐信仰。因此,個別關顧青少年人,真誠地與他們溝通,回應他們的信仰疑惑,透過營會多元化活動認識每一個,協助他們組成相交小組,帶領他們走出教堂的範圍,關心與回應社區需要,讓他們參與探訪老弱貧困的,並動員他們參與教會的短宣服侍,一起經歷信仰的生命力,並在教會互勉成長。[8]

我們成年人不宜只強調現今青少年人有機會升讀大學十分幸福。表面上,現時社會由從前只有2%的人能進大學,演變到如今40%或以上的人都可讀大學學位課程。但問題是年青人讀書比以前忙碌,上學時間長,學習的內容深,升學的壓力更大。我們當體諒他們的處境。

雖然今天香港的青少年人大部分成長的家庭環境比上一代好,享受多了,花的零用錢多了,年幼便打機玩樂,好像是很幸福,但如今不少青少年人都受家庭問題困擾,父母離異或爭吵成為他們生活極不開心的現實。不少是基督徒父母,孩子如何理解愛與饒恕,如何理解包容接納?如何建立與人的信心?

另一方面青少年人受社會媒體影響很深,他們習慣了信社交媒體多過信父母或師長權威。那是因為網紅得很多人支持,講話的內容及語調與青少年人更是投契,可是父母或師長卻有時叫他們認為失信而反感。當他們漸漸反對傳統權威,崇尚自由風氣,重視包容各樣的不同。對於LGBT[9] 婚前性行為、奸詐等事情的看法與傳統不同,[10] 便更與持守傳統價值觀的成年人感到合不來了。

我們須知道當代青少年人成長時所面對的挑戰,亦要嘗試體會他們在身處青少年群體中所遭受的壓力和心靈的感受,更須放棄以權威壓制討論的做法,操練與青少年人坦誠溝通,聆聽他們的看法、質疑和感受,包容他們成長過程中的掙扎與困惑,扼要地分享自己也曾嘗試過的軟弱並如何克服困難而成長,更要耐性地以聖經深入淺出地引導他們明白神的心意,以及行神喜悅的道路時所蒙受的恩惠祝福。

五、靈活策略

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是美國科學史研究學者,他曾以「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s)理念[11]指出人類的科學發展並不是靠點滴累積知識而來的,乃是當舊制度與模式已不再適合經已改變的處境時,人類便尋求突破,嘗試一些創新的理念,配合大膽的探究,因而轉瞬間便帶來大的改變。(按:這好像在家工作與網上視象會議的做法,亦因新冠病毒病流傳期間獲社會加速接受。)近代宣教神學家大衛·博許(David Jacobus Bosch[12]便參照這「範式轉移」理念,把傳統宣教學者按教會歷史時期來劃分宣教工作年期的方式,改為以宣教模式的轉變來劃分。[13]筆者亦嘗試過參照這方式來研究宣教歷史,發現可分為六個時期,當中教會都曾因環境變遷和情勢轉變而改變宣教策略,以回應該世代的需要。[14]

歷史告訴我們,教會只是改變宣教策略,卻不是改變宣教使命的方向與重點。同樣地,我們教會在今天面對青少年與家長的獨特處境,會否也願意探討更新佈道與牧養的策略,以尋求更適切他們需要的佈道與牧養方式呢?

舉例來說,如今在香港的青少年及家長生活十分忙碌,學生學習活動繁多,加上各樣興趣班都擠在課後與周末時舉行,他們的體力與心力都會吃不消;家長則工時頗長,放假時亦要陪伴子女及帶他們參加各樣學習活動,身心靈都疲於奔命。這樣學生與家長都難以全參加分散在每周不同時段的團契、主日學及崇拜聚會。會否這反映他們難以適應傳統教會的佈道與牧養模式?

對於這情況,教會可否考慮安排一站式結集團契、學聖經與崇拜一起連續進行的聚會?甚至會否不一定要他們禮拜六及禮拜日來教會聚會,而是將教會聚會擴展至平日?例如與學校合作,為學校學生設立周五課後一站式崇拜和團契,十五分鐘詩歌加十五分鐘信息對青少年學生已經很足夠,然後即時開小組溝通關顧。慕道者可安排回應信息及關懷近況,初信者可上精要的栽培課程,堅信者則進行門徒訓練。聚會安排則交給駐校教會來主領,學校團契的老師和職員則給予協助,並動員高年級信仰堅定的學生參與服侍,讓它成為該教會的聚會之一。這樣學生可選擇在長假期時才一起參加教會周末的聚會,既認識其他會眾並擴大相交與侍奉的生活。

至於家長方面,一般性情況是幼稚園與小學的家長會較願意參加家長班的。教會可考慮與學校合作開設周五晚家長崇拜,並採用慕道者聚會形式,歌曲較輕鬆,並以家庭教育[15]為總主題,10分鐘詩歌加20分鐘信息,然後是30至45分鐘的小組交流時間,讓家長回應信息並分享近況。講員方面除教會的同工,亦可邀請一些校長分享教育心得和見證,以及一些有生命力傳講家庭教育的講員。教會亦可考慮同步安排Awana[16]基督少年軍[17]這類多元化學習活動形式的全人教育課程,讓幼稚園與小學生參加。這既不佔去小孩與家長的周末上課程黃金時間,也不影響教會原有傳統崇拜及主日學模式,亦不影響侍奉人手的安排。教會更可動員少許有心侍奉的領袖和信眾於周五晚參與這新模式的福音服侍。會否這樣會在人手不多的情況下仍可發展學生與家長的福音工作,並有效地牧養他們?

結語

聖經說:「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9:11b)又說:「現在正是悅納的時候!現在正是拯救的日子 !」(林後6:2b)但願各堂會把握時機,及早與學校合作發展兒童、青少年及家長的福音事工,讓堂會更新、突破、成長!

(本文乃2023年11月3日迦密聯校教職員發展日專題講座講稿。)

歡迎轉發推介,鼓勵關注訂閱

分組討論問題

  1. 你對上文談到香港教會崇拜人數的變化有甚麼迴響?
  2. 作者談及把握機會做好堂校福音事工的原因是甚麼?
  3. 文中提及信二代流失的謎思是甚麼?有何對策建議?
  4. 你對文中所提到的靈活佈道和牧養策略有甚麼回應?

附註

[1] 2019香港教會普查研究組,《2019香港教會普查簡報》。(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有限公司,2020)。

[2] 劉志良,《堂校合作,破迷開路》https://alayluya.com/article/204849

[3] 梁國全、劉梓濠編,《應對時勢.教會更新:香港教會研究2019》。(香港: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有限公司,2021),頁76-81。

[4] Joo Chang J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ntional Father Involvement and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ristian Faith Among Evangelical Presbyterian Families in South Korea (Los Angeles: Biola University: 2018), 3.

[5] 同上註,頁256-59。

[6] 劉志良,《得心應手——改變生命的教學法》。(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24),頁251。

[7] J. Snelgrove, N. Chan & K.Y.A. Hui, “Why Hong Kong millennial Christians switch from Chinese local churches to international churches: A qualitative study,” Missi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49(1) (May 2021): 332-47.

[8] 同註6,頁205。

[9] LGBT是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的英文詞語的開首字母縮寫。

[10] Jolene Erlacher and Katy White, Mobilizing Gen Z: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Global Age of Missions. (Pasadena: William Carey Publishing, 2022), 46-47, 63-66.

[11] T.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0).

[12] D.J. Bosch, Transforming Mission: Paradigm Shifts in Theology of Mission (New York: Orbis Books, 1991, 2019).

[13] 同上註185-194。

[14] 劉志良,《做更大的事:宣教學概論》。(香港:播道會文字部,2023),頁59-88。

[15] 聖經自創世記開始便有大量的經文談論家庭教育,可供崇拜時做講道信息和分組研討之用。

[16] 香港Awana。https://www.awana.org.hk

[17] 香港基督少年軍。https://www.bbhk.org.hk

歡迎轉發推介,鼓勵關注訂閱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