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的大明(化名)年青時曾因為誤用冰毒而出現精神錯亂的現象,經過精神科住院治療後痊癒。今年他終於成功完成海外大學課程,尋找工作時要在申請工作表格上填寫藥物誤用和精神健康病史,面對很大的思想矛盾。」
藥物誤用及成癮是美國《精神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 (DSMV)中的疾患,有關藥物包括嗎啡、咖啡因、大麻、迷幻藥、有機吸入劑、海洛英、鎭靜劑、安眠藥、興奮劑及煙草等。病態賭博則被視為一種成癮行為症候。一般成癮症候都牽涉自制力障礙、社交功能失衡,高風險使用和可能產生成癮生理反應等。2014年美國統計數字顯示,成年人藥物誤用情況嚴重,當中酒精、煙草和軟性藥物,例如大麻、可卡因及安非他命(冰毒)佔多數。青少年人使用違禁藥物數字比例最高,達到27%之多。成癮人士死亡率比正常人口有2至21倍增加,當中非自然死亡率(如自殺、他殺及意外)也比一般死亡率高。再者,藥物誤用及成癮導致巨大社會經濟損失,2015年美國統計數字指出,每年相關經濟損失高達70萬億美元,主要是因為犯罪行為而執法及其司法程序、工作缺勤、醫療衞生等支出,以此計算出來。
大明年青時誤用俗稱「冰毒」的安非他命,引致出現思覺失調徵狀。經歷一段時間藥物治療和接受成癮康復服務,成功斷癮;更可以重投學習並完成大學課程。生活重回正軌時,他卻遇上應否申報其藥物誤用及精神科治療的病史的心理障礙,面臨受到社會標籤的風險。標籤效應是對一些特定個人處境或情況的負面價值投射,它可以影響個人及其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有很多不同精神病患和內科疾病患者都會面對相同的標籤問題。對藥物成癮人士的負面觀感和提供治療時,標籤效應在立法規管過程中、司法制度中的審判及接觸臨床治療的各個層面都可能存在道德風險,可能出現偏差。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和公平公正的原則有很大挑戰。
藥物誤用及成癮的治療和復康是一個漫長而困難的歷程,能夠克勝社會標籤效應,往往能帶來及早求助接受診治的效果,是在沒有歧視的環境中痊癒的好處。為藥物誤用及成癮問題消除標籤,有需要分析有關成因,其中往往牽涉對藥物誤用及成癮錯誤理解和判斷。如相信藥物誤用是純自願行為,是個人責任問題;大部分誤用的藥物是違法使用;誤用藥物人士帶有傳染病,是無家者,甚至是罪犯和娼妓;他們與藥駕、家暴、無業、失學和偷竊拉上關係;再者,濫藥行為是負面形象,使人恐懼、厭惡和拒絕。大衆有需要多掌握藥物誤用的醫學資訊,並參與相應舉措,加強對藥物誤用及成癮人士的接納,增加讓他們融入社會的機會。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原文鏈結:https://tdww.org.hk/2023/07/11/「精神醫學」倫理-之-藥物誤用與標籤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