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化名)是一名中學五年級學生,來自一個貧困的單親家庭。他因為學業成積下滑和在外接觸不良份子,養成吸煙和逃學習慣,開始接受訓導老師的輔導。面對未來的考試壓力和生涯規劃,展現了一籌莫展心態,出現失眠和焦慮情绪。」
世界衞生組織估計普世人口因精神疾患佔整體病患負擔18%,而10-24歲人士中整體病患負擔佔48%。一般相信上述數字被大幅低估。在1990年至2010年之間,精神疾患及藥物誤用的殘障指標上升達38%之多。全球有80%精神病患者居住在中低收入的國家。這些駭人數字背後有四方面的成因:一、精神疾患有高發病率;二、大部分疾患都在成年時期前出現,當中50%在14歲或之前經已出現;三、精神疾患對身心社群都有廣泛負面影響;四、相關的治療及預防服務甚為短缺。2010年有全球評估因精神疾患原故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多達25萬億美元,並預計2030年有關經濟損失將會倍增至60萬億美元。
香港大力倡議改革基層健康服務的同時,有需要正視基層精神健康的龐大需求。在治療精神疾患,預防精神病患和推廣精神健康等方面按照分配社會資源的公義原則,加強發展基層精神健康服務。廣泛推行有實證𥕛礎的基層精神健康介入服務,改善人口精神健康素質,減低相關經濟損失。一般基層精神健康介入服務包括三個層面:針對預防精神疾患,推廣精神健康和促進個人心理抗逆力。每個層面可再細化為三級,就是減低社會風險因素,增强社會保護環境,向面對短期甚至長期精神健康挑戰的不同受衆提供適切支援。小明是面對短期精神健康挑戰的典型例子,能够為他提供適切基層精神健康預防服務,讓他成功過渡不同的成長危機,幫助預防精神病患出現。
要預防精神疾患,第一級預防工作可就減低不同風險因素著手,例如改善社會不均現象,保護幼兒及青少年的成長,更有效控制吸煙、酗酒、藥物誤用、不良飲食甚至網癮等高危行為,以及加强個別疾患(如焦慮、抑鬱、認知障礙、自傷行為)的預防工作;對不同風險群組組建早期介入服務,屬第二級預防,例如為自閉症、多動活躍症和行為偏差兒童加強家庭教養,對思覺失調的早期介入服務,和向特大災難事故倖存者提供適時到位的身心支援;第三級預防包括全方位加强康復服務和按復元元素設計的介入服務,幫助患有長期精神疾病人士,減免復發和緩解因著精神疾病帶來的困境。
盧德臨醫生
前葵涌醫院院長
原文鏈結:https://tdww.org.hk/2023/07/18/「精神醫學」倫理-之-基層精神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