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ayluya官方網站
凡物公用
登入 / 註冊
阡陌上的邂逅8:牢籠中的男人 - 黎海華
+ 關注
2018-11-07 - 423觀看次數
回應

| 阡陌上的邂逅 8 |

| 牢籠中的男人 |

「不論我到哪裏,心裏始終有一座牢籠。」(卡夫卡)

  卡夫卡終其身在捷克勞工意外保險局工作了十四年才離職,後因健康惡化,兩年後去世,享年四十一。

   一個年輕人曾因卡夫卡在他面前替辦公室一位同事說好話,表示不滿:「對你而言,他完全是個異類,是籠子裏的一頭怪獸。」卡夫卡強壓怒氣:「你錯了!關在籠子裏的是我,不是他。不只在辦公室裏,我根本無所逃於天地之間。不論我到哪裏,心裏始終有一座牢籠。」有一段時間,他下班後都在木匠那裏上課。刨光木頭的氣味、鋸子的低吟、鐵鎚的敲打聲,都讓他心醉神弛,認為世上沒有比單純的手作更美妙的事了!他也在田裏和苖圃幹活。他夢想到巴勒斯坦去當個農夫或木匠。卡夫卡骨子裏是個詩人。他願意為那無入而不自得的生活而放下一切。「我卻讓生命淹沒在辦公室的塵務裏。」

  一天這個年輕人陪卡夫卡散步,談論某個作家是否模仿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卡夫卡說:「沒這回事,那是時代問題,大家都抄襲自它。每一個人都活在一座牢籠裏,到哪兒都帶着它,人們才會寫這麼多關於動物的故事。那透露了人們嚮往自由而自然的生活,即人性的生活。人們卻視而不見。」「混在人羣裏魚貫穿梭在城裏的街上,趕着去上班、吃東西、找樂子,和在辦公室裏的牢獄生活沒甚麼兩樣。沒有驚奇,只有各種慣例、表格和規定。人們害怕自由和責任,這就是為甚麼他們寧可躲在自己打造的牢籠裏。」原來牢籠是時代的符徵(sign)。

  卡夫卡畫作《牢籠中的男人》原為《飢餓的藝術家》其中一幅插圖,小說主角為了表演飢餓被鎖在籠子裏。卡夫卡在他生命最後階段修訂完這篇小說時,已是淚流滿面。畫作筆觸簡潔,卻極富想像空間,勾勒出牢籠中的男人四面被困,頎長的身軀卻衝破牢籠,挺立於天地之間。肉身受限,創作的心靈卻得以脫離桎梏,活躍在屬於他的自由空間裏。

 

文章摘自《基督教週報》第2817期。
文章版權為《基督教週報》所有,已獲該報允許轉載。


黎海華簡介


多年從事出版社主編工作。現任阡陌文學工作室總監。著有散文集『花問』『給你,我城』『島遇』,評論『文學花園』『細緻與磅礴』,傳記小説『不爛的鞋子』等。主編雜誌:『文藝』季刊(1982-86)『阡陌』雙月刊(2014-16)。

歡迎分享留言,
登入註冊
推薦文章
阡陌雜誌(第3期)
黎海華作家簡介:本名范鳳華的黎海華,台灣出生,長年在香港服事。廿多歲在神學院就讀時,她的心中即醞釀出版一本結合信仰與文 學的刊物,希望撒下福音養分,耕耘華人文化的土壤。多年來,看著歐美基督徒作家如雨果、魯益師,或日本三浦綾子、遠藤周作等人,以信仰為底蘊的文學創作,在社會上帶來廣大的影響力;但今日華人基督教的文化土壤是否愈來愈貧瘠,福音的影響力日漸薄弱呢? 黎海華勇敢跨出創辦刊物的這一步,尤其在網路世代傳統讀物衰退的大環境下,挑戰之大可想而知。而她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實現,《阡陌》是帶著福音使命來服事華人。 開卷: 金蘋果 & 銀網子 — 一場超自然的邂逅
阡陌雜誌(第2期)
黎海華作家簡介: 本名范鳳華的黎海華,台灣出生,長年在香港服事。廿多歲在神學院就讀時,她的心中即醞釀出版一本結合信仰與文 學的刊物,希望撒下福音養分,耕耘華人文化的土壤。多年來,看著歐美基督徒作家如雨果、魯益師,或日本三浦綾 子、遠藤周作等人,以信仰為底蘊的文學創作,在社會上帶來廣大的影響力;但今日華人基督教的文化土壤是否愈來 愈貧瘠,福音的影響力日漸薄弱呢? 黎海華勇敢跨出創辦刊物的這一步,尤其在網路世代傳統讀物衰退的大環境下,挑戰之大可想而知。而她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夢想實現,《阡陌》是帶著福音使命來服事華人。 開卷: Fountain River & Fountain Pen - 一場超現實的邂逅
查看全部
熱門文章
Copyright 2024© 版權屬哈利路亞國際事工有限公司所有.